微信分享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活动分享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小程序分享活动

活动详情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首个世界级民间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于2016年创立,下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未来科学大奖每年在中国北京举办颁奖典礼,对为全人类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学家予以表彰。颁奖典礼同期举行的科学峰会,旨在邀请全球范围内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分享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探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推进科学主导的产业应用,是唯一在中国举办的高端多领域国际性科学会议。

2019年,未来论坛邀请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Steering Committee(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议题方向,下设Program Committee(程序委员会)负责制定议程和邀请国内外嘉宾,保证大会的高水平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中科院物理所丁洪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张晓东担任Program Committee的联席主席,共同提议并隆重推出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盛邀全球近百位具有卓越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商界领袖、艺术家共聚一堂、跨界对话。大奖周期间举办多场公共活动,主要包括与知名高校合作举办获奖人学术报告会,高峰论坛、科学峰会和颁奖典礼,对具备前沿、交叉、应用特征的学科或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由历届获奖者与国际知名艺术家联袂创作的物演——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将同期举行。

作为当今大中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奖项,我们希望借助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盛典礼赞科学家,庆祝并分享科学成就,以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往届精彩瞬间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
演讲嘉宾
  • 斯坦福大学副教授William James Greenleaf
    William James Greenleaf
    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William Greenleaf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Genetics Department at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with a courtesy appointment in the Applied Physics Department. He is a member of Bio-X, the Biophysics Program, the Biomedical Informatics Program, and the Cancer Center. He received an A.B. in physic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summa cum laude) in 2002, and received a Gates Fellowship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for one year in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UK (with distinction). After this experience abroad, he returned to Stanford to carry out his Ph.D. in Applied Physics in the laboratory of Steven Block, where he investigated, at the single molecule level, the chemo-mechanics of RNA polymerase and the folding of RNA transcripts. He conducted postdoctoral work in the laboratory of X. Sunney Xie in the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Depart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where he was awarded a Damon Runyon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 Fellowship, and developed new fluorescence-base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methodologies. He moved to Stanford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November 2011. Since beginning his lab, he has been named a Rita Allen Foundation Young Scholar, an Ellison Foundation Young Scholar in Aging (declined), a Baxter Foundation Scholar, and a Chan-Zuckerberg Investigator. His highl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links molecular biology, computer science, bioengineering, and genomics a to understand how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human genome controls gene regulation and biological state. Efforts in his lab are split between building new tools to leverage the power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d cutting-edge microscopies, and bringing these new technologies to bear against basic biological questions of genomic and epigenomic variation. His long-term goal is to unlock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regulome” — i.e.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how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is read into biological instructions — profoundly impac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cells maintain, or fail to maintain, their state in health and disease.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
    魏文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同时担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基因组编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基因编辑和功能基因组学。
  • 纽约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基因组中心核心教员Rahul Satija
    Rahul Satija
    纽约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基因组中心核心教员
    Rahul Satija, PhD, is a Core Member and Assistant Investigator at the New York Genome Center, with a joint appointment as Assistant Professor at Center for Genomics and Systems Biology at NYU. Dr. Satija’s group focuses on developing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sequence and interpret the molecular contents of a single cell. His group applies single cell genomic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ell-to-cell variation,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immune regulation and early development. His group has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the R package Seurat for the analysis,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ingle-cell data. Dr. Satija holds a BS in Biology and Music from Duke University, and obtained his PhD in Statistics from Oxford University as a Rhodes Scholar. Prior to joining NYGC, he w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the Broad Institute of Harvard and MIT, where he developed new methods for single cell analysis.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
    沈志强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
    沈志强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射电天文学家,长期从事射电天文学中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及其在天体物理中的观测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VLBI观测以及数值模拟、对活动星系核致密中心区域的高分辨率(空间)VLBI观测研究等,近年来积极参与了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国际合作,目前担任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首席科学家。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
    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苟利军,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黑洞及其高能爆发现象研究小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
    王建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类星体、超大质量黑洞和宇宙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德国洪堡学者、日本京都大学COE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
  • Johns Hopkins大学助理教授Jamie B. Spangler
    Jamie B. Spangler
    Johns Hopkins大学助理教授
    Dr. Jamie Spangler earned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went on to complete a Ph.D. i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t MIT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K. Dane Wittrup. She conducted postdoctoral training in Professor K. Christopher Garcia’s lab at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then launched her independent research group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July 2017, jointly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hemical &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Dr. Spangler’s lab, located in the Translational Tissue Engineering Center at the School of Medicine, applies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to re-engineer existing proteins and design new proteins to interrogate and therapeutically modulate the immune response. In particular, her group focuses on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immune proteins such as cytokines, growth factors, and antibodies for targeted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cluding cancer, infectious diseases, autoimmune disorders. Dr. Spangler’s work has been recognized with honors including a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Fellowship, a Leukemia & Lymphoma Society Career Development Fellowship, a V Foundation Scholar award, and a Maryland Stem Cell Research Fund Discovery award.
  • 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教授梁晗
    梁晗
    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教授
    梁晗博士现任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系正教授,副系主任,同时兼系统生物学系教授. 他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2006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2009年加入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开始独立教职。他的课题组致力于癌症大数据组学分析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开发。目前的主要课题包括增强子,RNA编辑, 功能蛋白质组, 癌症标识物,和药物靶点的研究。他共发表论文>140篇,其中作为主要通讯作者,在Cell, Cancer Cell,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Methods, Nature Genetics, Nature Metabolism 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篇。同时,他担任重要癌症组学合作项目如美国癌症组学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 泛癌种全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职务。自2012来,他的科研工作受到美国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和《新闻周刊 》关注和中国中央电台采访。
  •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张怀良
    张怀良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HKUST, HK) Associate Professor (2015 -present) Assistant Professor (2009 - 2015)  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 (SISSA, Italy) Postdoctor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2007-2009 June)  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NCTS, Taiwan) Research assistant (2001-2002) Education 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USA) Ph.D. in mathematics (2002-2007) 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wan) BS in mathematics (1997-2001) Research Interests  Algebraic Geometry: deformation theory and moduli spaces;  Mathematical physics: Gromov Witten theory, Landau Ginzburg theory, Fan-Jarvis-Ruan-Witten theory, Mirror Symmetry, Donaldson and Seiberg Witten theory.  Award  The Hong Kong Mathematical Society Young Scholars Award 2018 (May)  Two best paper awards In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Chinese Mathematician (ICCM 2017). -Best Paper Award Gold Medal for the paper with J. Li, Weiping Li published on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in 2015. The organization is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Chinese Mathematician.
  •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郭帅
    郭帅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
    Affiliation  2016-present: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 2013-2016: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 2011-2013: BICMR, Peking University Simons Postdoctoral Fellow Education  2010-201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Exchange student Advisor: Gang Tian  2006-201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Sci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Ph.D. in Pure Mathematics Advisor: Jian Zhou Dissertation: “Orbifold elliptic genus, Vertex algebra and Landau-Ginzburg/Calabi-Yau correspondence ”  2002-2006: Department of Physics, Tsinghua University B.A. in Fundamental Science Advisor: Jian Zhou Thesis: “Equivariant cohomology and localization formula” Selected Papers  Structure of Higher Genus Gromov-Witten Invariants of Quintic 3-folds, arXiv:1812.11908, with Felix Janda and Yongbin Ruan.  BCOV's Feynman rule of quintic 3-folds, arXiv: 1810.00394, with Huai-Liang Chang and Jun Li.  Polynomial structure of Gromov-Witten potential of quintic 3-folds, arXiv: 1809.11058, with Huai-Liang Chang and Jun Li.  The theory of N-Mixed-Spin-P fields, arXiv: 1809.08806, with Huai-Liang Chang, Jun Li and Wei-Ping Li.  Genus one GW invariants of quintic threefolds via MSP localization, arXiv: 1711.10118, IMRN (to appear), with Huai-Liang Chang, Wei-Ping Li and Jie Zhou.  A Mirror Theorem for Genus Two Gromov-Witten invariant of Quintic 3-fold, arXiv: 1709.07392, with Felix Janda and Yongbin Ruan.  The Genus-One Global Mirror Theorem for the Quintic Threefold, arXiv:1703.06955, Compositio Mathematica, Vol. 155, Issue 5, 995-1024, (2019), with Dustin Ross.  Virasoro constraints and polynomial recursion for the linear Hodge integrals, Lett Math Phys, Vol. 107 No. 4, (2017), with Gehao Wang.  Genus-One Mirror Symmetry in the Landau-Ginzburg Model, arXiv:1611.08876, Algebraic Geometry, Vol. 6, Issue 3, 260-301, (2019), with Dustin Ross.  Gopakumar-Vafa BPS invariants, Hilbert schemes and quasimodular forms. I, Adv. Math. 268, 1–61,(2015) , with Jian Zhou.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创新联盟成员陈海波
    陈海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创新联盟成员
    陈海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担任华为操作系统首席科学家,操作系统内核实验室主任,华为四名学术领军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操作系统与并行分布式系统。获得2018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入选2014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5年CCF青年科学家奖、2017年CCF NASAC-东软青年软件创新奖。目前担任ACM SIGOPS ChinaSys主席、ACM旗舰杂志《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编委与Special Sections领域共同主席、《ACM Transactions on Storage》编委。曾任ACM SOSP 2017年大会共同主席、ACM CCS 2018系统安全领域主席、ACM SIGSAC奖励委员会委员。研究工作也获得华为最高个人贡献奖、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IBM X10 Innovation Award、NetApp Faculty Fellowship等企业奖励。目前也担任SOSP 2019、CCS 2019、NDSS 2020、IEEE S&P 2020, ASPLOS 2020等PC。按照csrankings.org的统计,其在操作系统领域近5年(2015-2019)发表的高水平会议(SOSP/OSDI, EuroSys, Usenix ATC和FAST)论文数居世界并列第一。
  • 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韩松
    韩松
    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Song Han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MIT EECS. Dr. Han received the 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Stanford advised by Prof. Bill Dally. Dr. Han's research focuses on efficient deep learning computing. He proposed “Deep Compression” and “ EIE Accelerator" that impacted the industry. His work received the best paper award in ICLR'16 and FPGA’17. He is the co-founder and chief scientist of DeePhi Tech which was acquired by Xilinx.
  • 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 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学术休假)张峥
    张峥
    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 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学术休假)
    张峥于2014年加入上海纽约大学,为纽约大学全球网络计算机终身教授,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系、数据学院兼职教授,于2018年10月学术休假,作为AWS上海AI研究院首任院长加入AWS。张峥于1987年提前一年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1992年从美国德州达拉斯分校取得硕士学位,于1996年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大学(UIUC)取得博士学位。1996-2001年就职惠普中央研究院研究员,2001-201年任职微软亚洲研究院,是系统研究方向创始人、首席研究员,曾任副院长。张峥是《知识分子》专家委员会成员。他是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高性能大容量计算和存储系统的两栖专家,在国际会议获多次最佳论文, 谷歌学术引用八千多次,H-index47,在微软和惠普获卓越贡献奖。他是开源深度学习平台MXNet的共同创始人和顾问,与2018年开始领导并创立深度图计算DGL的开源项目。
  • 复旦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张远波
    张远波
    复旦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
    张远波,男,2000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8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于2006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期三年的Miller Fellowship,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起为复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远波的研究方向为低维纳米体系,特别是二维材料的电学研究。在量子输运,扫描隧道显微和能谱技术方向有丰富的研究经验。2015年获得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另外还获得,IUPAP Young Scientist Prize (C8),“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Nishina Asia Award等奖项。2011年入选首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辰
    方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方辰于1982年7月生于北京。他于2004年和2011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取得了物理学的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方辰于2011-2015年陆续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伊林诺伊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助理。2015年11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18年8月起任研究员。方辰在回国后的主要工作包括:提出高阶拓扑绝缘体的理论,完成了非磁性能带体系在230个空间群中的拓扑分类,找到了能带不可约表示和拓扑性质的完整映射,用新方法预言了逾8000种新的拓扑材料,远超过去十年人们发现的拓扑材料总和。
  • 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张浩
    张浩
    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张浩于2006年至2010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以及经济学辅修)。之后前往美国杜克大学并于2014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及电子工程硕士学位)。2014年-2018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研究方向是拓扑量子计算实验。实验体系是基于半导体纳米线的马约拉纳零能模,并受到微软公司资助。2018年8月回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以及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兼聘教授。张浩课题组致力于通过微纳米级的器件加工制备出马约拉纳量子芯片,进而通过极低温量子输运的测量来实现操控和‘编织’操作以及首个拓扑量子比特。张浩目前在该领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等身份发表Nature文章两篇,Nature子刊以及PRL等四篇。
  •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曾坚阳
    曾坚阳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曾坚阳,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2年期间,在杜克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生物学、机器学习和大规模数据分析。已在国际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包括《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细胞》杂志子刊《细胞系统》(Cell Systems)、Nucleic Acids Research、Bioinformatics、计算生物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一流会议RECOMB、ISMB和AAAI等,合作作者论文包括《自然》(Nature)期刊等。在计算生物学领域和人工智能的国际一流会议ISMB、RECOMB、IJCAI上担任程序委员会委员
  •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理事毕彦超
    毕彦超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理事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教授、PI。于2006年哈佛大学心理学系脑、认知、行为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核心研究兴趣为物体识别和语义记忆的认知神经基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青年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任Cognition, Neurobiology of Languag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等杂志编委;Fulbright scholar;获美国心理学会Observer 新星奖(Rising Star)、茅以升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和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戈
    王戈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和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A native of Beijing, Ge W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n Music and Computer Science. He researches artful design of tools, toys, games and social experiences. Ge is the architect of the ChucK music programming language, director of the Stanford Laptop Orchestra, co-founder of Smule and designer of the Ocarina and Magic Piano apps for mobile phones. He is a 2016 Guggenheim Fellow and the author of Artful Design: Technolog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2018), a photo comic book about the ethics and aesthetics of shaping technology.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段镶锋
    段镶锋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
    段镶锋于1997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硕士与博士学位。基于其博士论文成果,他于2002-2008年参与创建Nanosys 公司。2008年加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该校终身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及其在未来电子与能源器件中的应用。他近年来在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的可控合成,范德华集成,以及相关新型器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同时在三维多孔石墨烯复合储能材料及纳米催化与电化学能源转化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段镶锋教授曾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包括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国际材料学会联合会-新加坡材料学会青年研究员奖,英国皇家化学会贝尔比奖章, 国际电化学会田昭武能源材料奖,和中国科学材料创新奖等。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马丁
    马丁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马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针对我国社会能源和资源优化利用过程,主要开展氢能制备与输运,以及高值碳基化学品/油品合成等方面研究工作。获得2013年度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14年度王选青年学者奖,2017年中国催化青年奖,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2014-2017年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 目前担任ACS Cat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副主编,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Science Bulletin、 Joule、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等刊编委和顾问编委。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昂
    李昂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昂1982年出生于吉林。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杨震教授。随后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接受研究生教育和训练,师从K. C. Nicolaou教授,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作为博士后在新加坡化学与工程科学研究所Nicolaou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2010年9月,入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至今。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获得四面体青年科学家奖 (有机合成类)。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发展了一些用于构建复杂分子结构的合成策略,已完成15类以上90多个天然产物的合成。
  •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张寿武
    张寿武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张寿武,普林斯顿数学系教授。生于1962年,安徽省和县西埠镇人。张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之后前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数学家王元。1986年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吕西安·施皮罗与格尔德·法尔廷斯。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就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1992至199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师,1994至199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助理教授。1996年至199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副教授。1998年至201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2011年至今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 张寿武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论与代数几何。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1年)、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16年),他曾获得过斯隆研究奖(1997年)、晨兴数学金奖(1998年)、古根海姆基金奖(2009年)等奖项。
  •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兼首席研究员; 佐治亚理工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 圣菲研究所外聘教授Eric Smith
    Eric Smith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兼首席研究员; 佐治亚理工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 圣菲研究所外聘教授
    Eric Smith is a Professor and Principle Investigator of the Earth-Life Science Institute in the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in the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t th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External Professor of the Santa Fe Institute in New Mexico. His research concerns the origin of life as a phenomenon in planetary geochemistry, and major transitions in living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His approach is highly interdisciplinary, drawing on biochemistry and geochemistry,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but also incorporating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robustness, complexity, and error correction from modern physics, computer science, and control theory. Smith was trained i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S.) an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h.D.). Much of his current research philosophy was formed during eleven years in residence at the Santa Fe Institute, where he remains an affiliated professor. At SFI,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 of life and evolution, his research topics included financial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tatistical physics, biophysics, and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semantics. Smith is the co-author, with Harold Morowitz, of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Life on Earth: The Emergence of the Fourth Geosphere (Cambridge U. Press, 2016); with Supriya Krishnamurthy, of Symmetry and Collective Fluctuations in Evolutionary Games (Institute of Physics Press, 2015); and with Martin Shubik, of The Guidance of an Enterprise Economy (MIT Press, 2016).
  • 康奈尔大学教授Jonathan Lunine
    Jonathan Lunine
    康奈尔大学教授
    Jonathan Lunine is the David C. Duncan Professor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at Cornell University, in Ithaca, NY. He is also the David Baltimor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Scientist at the NAS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in Pasadena, CA. Lunine is interested in how planets form and evolve, what processes maintain and establish habitability, and what kinds of exotic environments (methane lakes and seas on Titan, for example) might host a kind of chemistry sophisticated enough to be called "life". He pursues these interests through theoretical model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spacecraft missions. He worked with the radar and other instruments on Cassini and the Huygens Titan Probe, is co-investigator on the Juno mission now in orbit at Jupiter, and on the MISE instrument for the Europa Clipper mission. He is th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st for Astrobiology for 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focusing on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solar planets and Kuiper Belt objects. Lunine has contributed to concept studies for a wide range of planetary and exoplanetary missions. Lunine is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 and has participated in or chaired a number of advisory and strategic planning committees for the NAS, NSF and NASA. He received a B.S. degree in Physics and Astronom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in 1980, and M.S. and Ph.D. degrees in Planetary Science in 1983 and 1985 from Caltech.
  •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周其林
    周其林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周其林,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年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起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瑞士、美国做博士后。1996年加入华东理工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出版著作14本(章),申请发明专利13项。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合成创造奖”(2005)、“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06)、“手性化学奖”(2012)、“化学贡献奖”(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8)等。目前担任《化学学报》主编,《CCS Chem》副主编,《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14种学术期刊编委和顾问编委。
  • 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杰出讲座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懋中
    张懋中
    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杰出讲座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张懋中博士现为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杰出讲座教授,此前他是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长。曾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电机工程系系主任暨胜华卓越讲座教授(1997-2015),曾任加州千橡城洛克威尔科学中心之高速电子实验室副主任(1983-1997)、洛杉矶TRW 和M/A-Com公司之研究工程师(1980-1983)。张博士对高速半导体元件和高频无线及混合信号电路在通信、雷达、联结、影像等系统的研究卓著。其所研发的砷化镓功率放大器製成的手机信号发射器在全球已超过500亿台,为无线通讯产业界及学术界带来开创性的贡献,荣膺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IEEE)会士、美国工程学院院士(2008)、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以及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2015)等殊荣。张博士更曾获美国IEEE David Sarnoff Award (2006)及英国IET J. J. Thomson Medal for Achievement in Electronics (2017),表彰其在近代高速电子学的先驱成就。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
    乔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乔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现任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中文版》主编,《NEJM医学前沿》特聘顾问等。 乔杰多年来一直从事妇产及生殖健康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领导团队不断揭示常见生殖障碍疾病病因及诊疗策略、创新生育力保存综合体系并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深入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胚胎基因诊断技术,为改善女性生育力、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做出重要贡献,大力推动了我国女性生殖健康科研事业发展。带领北医三院团队每年诊治疑难不孕患者60万人次。作为第一或责任作者在Lancet、Science、Cell、Nature、JAMA、Nature Medicine、Nature Genetics等国际顶尖知名杂志发表SCI文章200余篇。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主任Omar M. Yaghi
    Omar M. Yaghi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主任
    Omar M. Yaghi received his B.S. degree fro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Albany (1985), and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 (1990). He was an NSF Postdoctoral Fellow at Harvard University (1990-92). He has been on the faculties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992-98),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9-2006), and UCLA (2007-2011). He is currently the James and Neeltje Tretter Chair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UC Berkeley, and a Senior Faculty Scientist a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He is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Berkeley Global Science Institute. He is also the Co-Director of the Kavli Energy NanoScience Institute, and the California Research Alliance by BASF. He is widely recognized for establishing a new field of chemistry, reticular chemistry, which has led t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mong many other new classes of porous materials. H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numerous awards among these are: Solid-State Chemistry Award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d Exxon Co. (1998), Sacconi Medal of the Italian Chemical Society (2004),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edal fo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theory, design,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2007),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Chemistry of Materials Award (2009), United Kingdom's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entenary Prize (2010), China Nano Award (2013), 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 in Science (2015), Mustafa Prize i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5), TÜBA Academy Prize in Basic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6),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Spiers Memorial Award (2017), King Abdullah II Order of Distinction of the First Class (2017), Japan Society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Award (2017), Kuwait Prize in Fundamental Sciences (2017), 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 conferred by the World Cultural Council (2017), BBVA Foundation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 in Basic Sciences (2018), and Wolf Prize in Chemistry (2018). He published over 280 articles, which have received an average of over 500 citations per paper.
  •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
    高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导、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组长。1991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电子工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多媒体计算。他在视频编码与系统,人脸识别以及手语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曾5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底当选IEEE Fellow; 2013年底当选ACM Fellow。
  • 微软研究院Station Q首席研究员王正汉
    王正汉
    微软研究院Station Q首席研究员
    1)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B.S. in Mathematics, 1987.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M.S. in Mathematics, 198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Ph.D. in Mathematics, 1993. 2) Appointments: 2013- Distinguished Visiting Research Chair, Perimeter 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2012-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on leave). 2011- Principal Researcher, Microsoft Station Q. 2005-2012 Adjunct Professor, Univ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2005-2011 Senior Researcher, Microsoft Research. 2006-2007 Professor, Indiana University. 2002-2006 Associate Professor, Indiana University. 1996-2002 Assistant Professor, Indiana University. 1993-1996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3) Selected Awards and Honors: NSF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hip (1996) UCLA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Speaker (2005) Texas A&M Frontiers in Mathematics Lecture Series Speaker (2014) Fellow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18) Alexanderson Award from America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2019)
  • 请随时关注会议信息嘉宾信息更新中
    嘉宾信息更新中
    请随时关注会议信息
  • 活动日程(更新中...)
    2019-11-15
    2019-11-16
    2019-11-17
    2019-11-15
    08:00 -17:15
    北京国贸大酒店(群贤宴会厅B)
    2019-11-15
    08:00-08:30

    签到

    2019-11-15
    08:30-10:00

    研讨会1:未来生物技术

    Session Chair

    -         谢晓亮,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BIOPIC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题演讲1

    Integrated Analysis of Single-cell Data across Technologies and Modalities

    -         Rahul Satija,纽约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基因组中心核心教员

    主题演讲2

    Exploring the Physical Genome

    -         William James Greenleaf,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主题演讲3

    Leveraging Endogenous Mechanisms for Programmable Gene Editing

    -         魏文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19-11-15
    10:30-12:00

    研讨会3:未来精准医疗

    Session Chair

    -         刘小乐,哈佛大学与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统计,生物统计与计算生物学终身教授,Dana-Farber 功能性癌症表观遗传学中心主任

    主题演讲1

    Reshaping the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         Jamie B. Spangler,约翰霍普金森大学助理教授

    主题演讲2

    Novel Insights into Immunotherapy by Deep Mining of Big Cancer Genomic Data

    -         梁晗,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教授

    主题演讲3

    全基因组测序和健康科技

    -         林希虹,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和统计系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2019-11-15
    13:30-15:00

    研讨会5:未来计算:智能系统

    Session Chair

    -         张晓东,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M. Critchfield讲席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者

    主题演讲1

    AIoT演进与操作系统:一个实践者的视角

    -         陈海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创新联盟成员

    主题演讲2

    Hardware-aware AutoML and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for Efficient Deep Learning

    -         韩松,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主题演讲3

    深图在人工智能中的探索和研究

    张峥,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 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学术休假)


    2019-11-15
    15:30-17:00

    研讨会7:未来计算:无所不在的应用

    Session Chair

    -         张晓东,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M. Critchfield讲席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者

    主题演讲1

    机器智能赋能新药研发

    -         曾坚阳,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主题演讲2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the Human Brain

    -         毕彦超,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理事

    主题演讲3

    科技,艺术,设计

    -         王戈,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和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9-11-15
    08:00 -17:15
    北京国贸大酒店(群贤宴会厅C)
    2019-11-15
    08:30-10:00

    研讨会2:天体物理:黑洞

    Session Chair

    -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题演讲1

    看见黑洞

    -         沈志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

    主题演讲2

    黑洞基本性质测量的最新回顾

    -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主题演讲3

    黑洞照亮宇宙

    -         王建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9-11-15
    10:30-12:00

    研讨会4:枚举几何和超弦理论

    Session Chair

    -         励建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题演讲1

    On Strings in the Hidden Dimension

    -         张怀良,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主题演讲2

    Introduction to Enumerative Geometry and Mirror Symmetry

    -         郭帅,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

    主题演讲3

    The Logarithmic Gauged Linear Sigma Model

    -         Felix Janda,密歇根大学兼职助理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2019-11-15
    13:30-15:00

    研讨会6:量子材料与器件

    Session Chair

    -         丁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主题演讲1

    二维材料研究带来的新机遇

    -         张远波,复旦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

    主题演讲2

    进化中的对晶体绝缘体的理解

    -         方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题演讲3

    拓扑量子计算:回顾和展望

    -         张浩,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2019-11-15
    15:30-17:00

    研讨会8:新分子创造

    主题演讲1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beyond 2D Materials

    -         段镶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

    主题演讲2

    用于低温水汽变换产氢的Au/α-MoC催化剂

    -         马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主题演讲3

    芳香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         李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9-11-16
    07:30 -18:00
    北京国贸大酒店(群贤宴会厅B+C)
    2019-11-16
    07:30-08:30

    签到

    2019-11-16
    08:30-09:00

    致辞

    2019-11-16
    09:00-09:30

    主旨演讲1:物理

    2019: A Historic Year for Science of Measurements

    -         Klaus von Klitzing,1985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11-16
    09:30-10:00

    主旨演讲2:天体物理

    -         林潮,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9-11-16
    10:00-10:30

    主旨演讲3:数学

    数学中的无解之解

    -         张寿武,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2019-11-16
    10:30-11:00

    主旨演讲4:物理

    -         Pablo Jarillo-Herrero,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019-11-16
    11:00-11:30

    主旨演讲5:天体物理

    Making the Correct Leap from Life on Earth to a Universal Biology

    -         Eric Smith,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兼首席研究员; 佐治亚理工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 圣菲研究所外聘教授


    2019-11-16
    11:30-12:00

    主旨演讲6:数学

    -         张益唐,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


    2019-11-16
    13:30-14:00

    主旨演讲7:天体物理

    Searching for Life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         Jonathan I. Lunine,康奈尔大学教授


    2019-11-16
    14:00-14:30

    主旨演讲8:生命科学

    How DNA Triggers Immune Defense and Autoimmune Immune Disease

    -         陈志坚,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生物医学科学乔治·麦格雷戈特聘讲座教授,炎症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突破奖获奖者,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9-11-16
    14:30-15:00

    主旨演讲9:化学

    镍催化高原子经济性烯烃偶联反应

    -         周其林,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2019-11-16
    15:00-15:30

    主旨演讲10:计算机

    The Next Wave of Intelligence and Connectivity

    -         张懋中,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杰出讲座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2019-11-16
    15:30-16:00

    主旨演讲11:生命科学

    守护生命起源的健康

    -         乔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11-16
    16:00-16:30

    主旨演讲12:化学

    The Vast Space of Reticular Structures for Harvesting Water from Air

    -         Omar Yaghi,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主任


    2019-11-16
    16:30-17:00

    主旨演讲13:计算机

    -         高文,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11-16
    17:00-17:30

    主旨演讲14:计算神经科学

    -         李兆平,伦敦大学学院计算神经科学教授

    2019-11-16
    17:30-18:00

    主旨演讲15: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机:下次工业革命的引擎

    -         王正汉,微软研究院Station Q首席研究员


    2019-11-17
    08:00 -17:00
    中国大饭店(会议大厅)
    2019-11-17
    08:30-09:00

    签到

    2019-11-17
    09:00-09:30

    2019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邵峰报告


    2019-11-17
    09:30-09:45

    青少年对话生命科学奖获奖者


    2019-11-17
    09:45-10:15

    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王贻芳报告


    2019-11-17
    10:15-10:30

    青少年对话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2019-11-17
    10:30-11:00

    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陆锦标报告

    2019-11-17
    11:00-11:15

    青少年对话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2019-11-17
    11:15-11:45

    2019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王小云报告

    2019-11-17
    11:45-12:00

    青少年对话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

    2019-11-17
    14:00-15:00

    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

    签到

    2019-11-17
    15:00-15:30

    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入场仪式

    2019-11-17
    15:30-17:00

    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

    签到

    研讨会1:未来生物技术

    Session Chair

    -         谢晓亮,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BIOPIC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题演讲1

    Integrated Analysis of Single-cell Data across Technologies and Modalities

    -         Rahul Satija,纽约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基因组中心核心教员

    主题演讲2

    Exploring the Physical Genome

    -         William James Greenleaf,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主题演讲3

    Leveraging Endogenous Mechanisms for Programmable Gene Editing

    -         魏文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研讨会3:未来精准医疗

    Session Chair

    -         刘小乐,哈佛大学与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统计,生物统计与计算生物学终身教授,Dana-Farber 功能性癌症表观遗传学中心主任

    主题演讲1

    Reshaping the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         Jamie B. Spangler,约翰霍普金森大学助理教授

    主题演讲2

    Novel Insights into Immunotherapy by Deep Mining of Big Cancer Genomic Data

    -         梁晗,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教授

    主题演讲3

    全基因组测序和健康科技

    -         林希虹,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和统计系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研讨会5:未来计算:智能系统

    Session Chair

    -         张晓东,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M. Critchfield讲席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者

    主题演讲1

    AIoT演进与操作系统:一个实践者的视角

    -         陈海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创新联盟成员

    主题演讲2

    Hardware-aware AutoML and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for Efficient Deep Learning

    -         韩松,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主题演讲3

    深图在人工智能中的探索和研究

    张峥,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 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学术休假)


    研讨会7:未来计算:无所不在的应用

    Session Chair

    -         张晓东,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M. Critchfield讲席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者

    主题演讲1

    机器智能赋能新药研发

    -         曾坚阳,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主题演讲2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the Human Brain

    -         毕彦超,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未来论坛青年理事

    主题演讲3

    科技,艺术,设计

    -         王戈,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和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研讨会2:天体物理:黑洞

    Session Chair

    -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题演讲1

    看见黑洞

    -         沈志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

    主题演讲2

    黑洞基本性质测量的最新回顾

    -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主题演讲3

    黑洞照亮宇宙

    -         王建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研讨会4:枚举几何和超弦理论

    Session Chair

    -         励建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题演讲1

    On Strings in the Hidden Dimension

    -         张怀良,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主题演讲2

    Introduction to Enumerative Geometry and Mirror Symmetry

    -         郭帅,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

    主题演讲3

    The Logarithmic Gauged Linear Sigma Model

    -         Felix Janda,密歇根大学兼职助理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研讨会6:量子材料与器件

    Session Chair

    -         丁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主题演讲1

    二维材料研究带来的新机遇

    -         张远波,复旦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

    主题演讲2

    进化中的对晶体绝缘体的理解

    -         方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题演讲3

    拓扑量子计算:回顾和展望

    -         张浩,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研讨会8:新分子创造

    主题演讲1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beyond 2D Materials

    -         段镶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

    主题演讲2

    用于低温水汽变换产氢的Au/α-MoC催化剂

    -         马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主题演讲3

    芳香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         李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签到

    致辞

    主旨演讲1:物理

    2019: A Historic Year for Science of Measurements

    -         Klaus von Klitzing,1985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旨演讲2:天体物理

    -         林潮,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主旨演讲3:数学

    数学中的无解之解

    -         张寿武,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主旨演讲4:物理

    -         Pablo Jarillo-Herrero,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主旨演讲5:天体物理

    Making the Correct Leap from Life on Earth to a Universal Biology

    -         Eric Smith,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兼首席研究员; 佐治亚理工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 圣菲研究所外聘教授


    主旨演讲6:数学

    -         张益唐,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


    主旨演讲7:天体物理

    Searching for Life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         Jonathan I. Lunine,康奈尔大学教授


    主旨演讲8:生命科学

    How DNA Triggers Immune Defense and Autoimmune Immune Disease

    -         陈志坚,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生物医学科学乔治·麦格雷戈特聘讲座教授,炎症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突破奖获奖者,美国科学院院士


    主旨演讲9:化学

    镍催化高原子经济性烯烃偶联反应

    -         周其林,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主旨演讲10:计算机

    The Next Wave of Intelligence and Connectivity

    -         张懋中,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杰出讲座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主旨演讲11:生命科学

    守护生命起源的健康

    -         乔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旨演讲12:化学

    The Vast Space of Reticular Structures for Harvesting Water from Air

    -         Omar Yaghi,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主任


    主旨演讲13:计算机

    -         高文,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旨演讲14:计算神经科学

    -         李兆平,伦敦大学学院计算神经科学教授

    主旨演讲15: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机:下次工业革命的引擎

    -         王正汉,微软研究院Station Q首席研究员


    签到

    2019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邵峰报告


    青少年对话生命科学奖获奖者


    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王贻芳报告


    青少年对话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陆锦标报告

    青少年对话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2019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王小云报告

    青少年对话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

    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

    签到

    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入场仪式

    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

    活动门票
    活动筹备中
    售票推广中
    活动结束
    选择票
    门票名称
    截止时间
    数量

    退票说明:不支持退票
    票品不支持退换。如因个人原因无法正常参会,还请自行处理,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优惠或邀请码
    查看参会信息
    请输入您在购票时填写的手机号或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