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活动分享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小程序分享活动

活动详情

未来科学大奖是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世界级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于2016年创立。未来科学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表彰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做出的、在世界上有长期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系列活动将于11月16日-21日在北京举办,为期6天。主要活动包括: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由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获奖人阐述其获奖成果;青少年对话获奖者:为更多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提供一个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激励未来一代走上科学研究和科研创新之路;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表彰为全人类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学家,共同见证获奖人的荣耀时刻;科学峰会:由世界知名科学家分享前沿科学成果,共同探讨学术创新,共襄科学盛举。

未来科学大奖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指导议题方向,下设程序委员会(Program Committee)制定议程、邀请国内外嘉宾,保证大会高水准的学术内容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今年,由浙江大学励建书和斯坦福大学骆利群担任Program Committee的联席主席。

 

科学改变未来,以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未来科学大奖周合作伙伴
未来论坛机构理事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合作伙伴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艺术展联合主办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1未来科学艺术展公益支持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
活动嘉宾
  •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斯坦福大学材料系终身教授,斯坦福Precourt能源研究 所主任,Nano Letters执行主编,美国电池500联盟共同主任崔屹
    崔屹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斯坦福大学材料系终身教授,斯坦福Precourt能源研究 所主任,Nano Letters执行主编,美国电池500联盟共同主任
    崔屹, 斯坦福大学材料系终身教授, 斯坦福Precourt能源研究所主任, Nano Letters执行主编,美国湾区光伏联盟共同主任和电池500联盟共同主任。他从事纳米、新材料、新能源和环境的研究。 他的一大贡献是把纳米科学引入电池技术,重新发明电池,给电池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他发表了超过510篇论文,引用指数H-index(Google)达209. 2014年他被路透社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他曾获材料界最高奖之一的美国材料学会奖章 (2020),美国能源部最高奖之一的Lawrence 奖,Blavatnik 美国国家奖 (2017), 202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8年入选电化学学会会士,2016年入选美国材料学会会士, 2015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4年被评为世界顶尖青年发明家奖。他在硅谷创办了4家公司并担任董事或董事长:Amprius, 4C Air, EEnotech, EnerVenue。
  •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教授陈谐
    陈谐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教授
    陈谐是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教授。陈谐200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12年于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12至2014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米勒研究员,2014年入职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陈谐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在强相互作用量子多体系统的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贡献,包括对一维有能隙相的分类,二维及以上波色系统对称保护拓扑序的发现及系统构造,对称富化拓扑序的分类及异常探测,运用张量网络对拓扑序及幺正演化的描述,以及对分形子模型的研究。曾获NSF早期职业奖和斯隆研究奖。2020年陈谐因对物质拓扑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获得科学突破基金会颁发的物理学新视野奖。
  •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 员何川
    何川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 员
    何川,博士,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毕业。2000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00-2002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2012-2017年任芝加哥大学生物物理动态研究所主任,2013年起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2014年起为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 为“RNA表观遗传学”这个全新领域的发起人。
  •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邓宏魁
    邓宏魁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特聘讲座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主任,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2010-2016年为国际干细胞生物学学会(ISSCR)理事会理事。目前担任国际再生生物学学会(ISRB)理事以及Cell, Cell Stem Cell, Stem Cell Report, Cell Research等杂志编委。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做出多项开创性贡献,尤其在化学小分子诱导细胞命运转变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首例CRISPR编辑干细胞治疗HIV和白血病患者(N Engl J Med, 2019),实现在体外长期维持肝细胞的功能和命运(Science, 2019),发现化学重编程的分子机制(Cell Stem Cell, 2018;Cell, 2015),建立全能性特征的人多能干细胞(Cell, 2017),实现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成为功能性神经元(Cell Stem Cell 2015),建立新的多能干细胞命运调控模型(Cell, 2013),实现使用化学小分子逆转“发育时钟”,让体细胞重新获得多潜能性(Science,2013)。
  •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西湖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邓力
    邓力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西湖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
    邓力于1987年获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随后获得美国癌症协会博士后奖学金,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至2018年,历任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职)、正教授,2005年被聘为首任Orrie Friedman讲席教授;2011-2014年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化学系主任。2018年加盟西湖大学,现任徐益明讲席教授,理学院执行院长及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邓力教授是世界著名有机化学家,是国际公认的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之一。他在有机催化领域开展了原创而系统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同行公认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奠基性学术成果。他所发明报道的催化剂和化学反应已被应用于工业界,很多催化剂已授权给知名试剂和大制药公司开发使用。邓力教授曾获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日本学术振兴会会士奖(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Fellowship),陈氏有机化学奖(The Chan Memorial Award in Organic Chemistry)及美国化学会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
    杜江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8年起任该校副校长。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通过自主发展自旋量子调控及动力学解耦等量子物理实验技术和研制成功系列高性能磁共振实验装备,在量子物理应用于精密测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包括使用动力学解耦技术实现真实噪声环境下固态电子自旋量子相干时间三个数量级的提升、首次在室温大气环境下获取单个蛋白质分子的顺磁共振谱及动力学性质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等奖励。
  •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 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家红
    高家红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 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耶鲁大学博士,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 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及脑成像研究中心主任, 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高家红教授长期从事脑成像新技术的研发及其在脑认知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应用,发表了包括Science、Nature和PNAS在内的学术期刊论文200余篇。曾担任国际人类脑图谱学会(OHBM)主席和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成像学会主席,现担任全国脑成像联盟主席。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毅勤
    高毅勤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高毅勤1972年生。1993年于四川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于加州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9年为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任助理教授。2010年起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2013年起同时任北京大学BIOPIC研究员。曾获Clauser奖, the Searle 学者奖, 日本化学会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 国际QSCP(Quantum Systems in Chemistry and Physics)组织 “Promising Scientist Prize”, 和亚太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Pople Medal”等奖项。发表SCI 论文150 余篇。现任J. Phys. Chem., ACS central Science, Biophysical J. and J. Material Chemistry等杂志的编委。
  • 普林斯顿大学Paul & Marcia Wythes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李凯
    李凯
    普林斯顿大学Paul & Marcia Wythes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李凯是普林斯顿大学Paul M. Wythes '55, P'86 and Marcia R. Wythes P'86讲席教授,自1986年一直都是该系的成员。他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从吉林大学获得理科学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操作系统、并行和分布式系统、存储系统和大数据分析。他开创了分布式共享内存(DSM),允许了计算机集群上共享内存编程,2012年获得了ACM SIGOPS名人堂奖。他建议采用用户级DMA机制以达到高效集群通信,探究了无限宽带技术的RDMA 标准。他与李飞飞教授共同指导ImageNet项目, 建立了最大的计算机视觉知识库,推动了深度学习,使之成为机器学习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他还创办了Data Domain公司, 开创了重复数据删除存储系统的产品线来取代数据中心的磁带库。该产品线一直占有市场的60%以上。公司于2007年上市,后被EMC并购。李凯被选为ACM院士, IEEE院士, 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师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院长李路明
    李路明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师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院长
    李路明,86年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学习,96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博士,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师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院长。他带领团队历时20年,研发成功应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系列全植入脑起搏器,发明了变频调控方法,为了帮助偏远地区的患者解决术后程控问题,发明了远程程控技术,已在全国300多家医院实现规模化临床应用,有14000多患者植入了他研发的产品,全系列脑起搏器于2016年获得CE认证,已经走出国门,在英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实现临床植入,并首次实现了国内规模化异地、国际跨境远程程控治疗,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他将脑起搏器打造为大脑的研究工具,在磁共振相容、同步记录等方面技术全球引领,脑起搏器也已经应用于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等临床研究,基于脑起搏器的脑机接口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李路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Professor,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李明
    李明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Professor,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李明教授是加拿大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院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后。来加拿大之前曾执教Ohio州立大学,哈佛大学。2010年获得加拿大国家科学奖Killiam Prize。现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大学教授 (University Professor),Canada Research Chair (Tier I), ACM和IEEE 的Fellow; Killiam Fellowship和E.W.R. Steacie Fellowship,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是研究Kolmogorov复杂性的世界权威专家,在研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平均复杂度、信息距离,和生物信息学方面解决了多个几十年未解难题,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在Nature, Nature Methods,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PNAS, Scientific American, J.ACM, CACM, FOCS, STOC 等杂志会议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他的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Kolmogorov complexity and its applications”已经出了第4版,在Amazon.com上被读者评为5星,在世界上被誉为经典,广为引用,获得了McGuffey Longevity Award。他近期工作覆盖了个体化癌症免疫治疗,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针对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测序。
  • 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骏
    李骏
    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李骏,1982年本科,1984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1998年为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李骏的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的代数几何,是国际知名的模空间理论研究专家。他1993年获Terman fellowship; 1995年获Sloan fellowship; 1994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邀请报告;9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01年获晨兴数学奖金奖。李骏2019年回国,为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数学教授。他现任上海数学中心主任,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联席主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耶鲁大学Eugene Higgins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创始院长(兼),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林海帆
    林海帆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耶鲁大学Eugene Higgins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创始院长(兼),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美国耶鲁大学Eugene Higgins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耶鲁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遗传学系、妇产科系、皮肤科系教授,并兼任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始院长。 林海帆长期从事干细胞生物学、癌症干细胞学、与生殖生物学的研究。他证明了干细胞非对称性分裂的自我更新理论与干细胞微环境假说,发现了多种干细胞调控基因,包括著名的Argonaute家系,并同期于他人发现与命名了piRNA(2006年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之一)。他的近期研究揭示了Piwi-piRNA复合体在表观遗传、转录后调控、及减数分裂中的重要功能。 林海帆长期服务于科教界。他任国际干细胞学会副主席(2020-2021)、当选主席(2021-2022)、主席(2022-2023)、前任主席(2023-2024)、与董事(2009-今);曾任该学会内务长(2013-2016)、常务理事 (2013-2016)、与若干专门委员会的主席 (2009-今)、此外,他曾任30多个学术及非营利组织的顾问委员会,曾获得30多次学术嘉奖,是美国科学院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北京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 研究中心首创主任林建华
    林建华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北京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 研究中心首创主任
    林建华,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高密人,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1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创主任。 1982年2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12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12月起在北京大学任教;1988年12月至1993年6月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Max-Plank固体研究所和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1993年6月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8年6月至2002年4月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01年4月任校长助理,2002年2月任教务长;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任重庆大学校长。2013年6月任浙江大学校长。2015年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2017年4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10月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化学,涉及新型无机固体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近年来,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盐、稀土-过渡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2021轮值主席,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数 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
    励建书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2021轮值主席,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数 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励建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自守型与李群表示理论的研究。198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后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香港数学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等。现任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并任201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
  •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信达生物制药集团总裁刘勇军
    刘勇军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信达生物制药集团总裁
    刘勇军博士是世界级的免疫学专家,他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接受了博士后的训练。1991年,刘勇军博士进入业界,并先后在先灵葆雅与DNAX研究中心从事研发工作。在2002年,他出任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免疫系主任一职,并在2011年担任贝勒研究所(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的副总裁与首席科学家。在加入赛诺菲前,刘勇军博士担任Astrazeneca/MedImmun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全球研究部总裁。2020年10月加入信达生物制药集团任总裁。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
    刘继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
    1973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银河系三维结构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     1996年及1999年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天文系,其后至美国哈佛大学工作,历任爱因斯坦学者、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台PI研究员。2010年从哈佛大学到国家天文台工作,201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任岗位教授,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同年获得“Delta Lectureship Award”,2017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2019年入选首届腾讯“科学探索奖”。 刘继峰研究员研究兴趣为致密天体和恒星的多波段观测研究。目前已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科研成果入选“2013年度22个中国科学家代表成果”,并入选“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13年11月、2015年12月和2019年11月均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发表科研成果。2013年的工作被《自然》列为新闻头条,并称之为“摘取了这个领域的圣杯”。2015年12月的工作被《自然》杂志称为“本领域2015年度五个重大发现之一”。2019年11月的工作利用我国大科学装置LAMOST采用新方法发现了银河系最大恒星级黑洞,将推动改变恒星演化理论。其科研成果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外媒广为关注和报导,也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导。
  • 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人脑个体差异实验室主任、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终身教授以及脑影像中心主任、Smart State讲席教授刘河生
    刘河生
    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人脑个体差异实验室主任、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终身教授以及脑影像中心主任、Smart State讲席教授
    刘河生教授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SmartState 讲席教授,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脑影像计算中心主任、生物医学成像中心副主任; 并兼任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 Martinos 中心人脑个体差异实验室主任。刘教授在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 PNAS等神经科学顶级期刊发表多篇100多篇论文,培养博士,博士后三十多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刘红
    刘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刘红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1994年获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和生物安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7项,出版专著3部。所领衔取得的月宫一号成果荣获:2015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9年在"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一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展出。“月宫365”实验图片入选《Nature》杂志2017年最佳科学图片。所带领的“月宫一号”团队荣获2019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刘红教授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优秀教师。
  •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刘一峰
    刘一峰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刘一峰,现任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于2012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是从张寿武教授。他于2012-1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C.L.E.Moore讲师,之后于2015-2018年在西北大学任助理教授,2018-2019年在耶鲁大学任副教授,2019-2021年在耶鲁大学任教授。他于2021年6月加盟浙江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数论,代数几何,及自守形式。2018年,他因在算术几何和数论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
  •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刘毅
    刘毅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
    刘毅201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2至2015年受聘加州理工学院Taussky—Todd 讲师,2015年入职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现任教授。刘毅的研究领域为三维流形与双曲几何。他的代表性工作包括:合作证明关于扭结的Simon猜想;证明三维流形L2 Alexander挠率函数的存在性和连续性;证明关于曲面自同胚的McMullen猜想。2020年起,刘毅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7年,刘毅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2021联席主席,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骆利群
    骆利群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2021联席主席,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生物系教授,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系名誉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生物系聘为教授。研究领域为神经科学,重点是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构建。2015年出版为单一作者的英文教科书《神经生物学原理》。曾在多个科学期刊任编委,世界多个著名大学和研究所顾问,以及Pew Scholar全国委员会和Damon Runyon癌症研究基金会科学顾问。曾经获得郭沫若奖,斯洛恩奖,麦克奈特神经科学技术创新奖,神经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健康中心神经疾病及中风研究所的雅各布·贾维茨奖,解剖学家协会的HW Mossman奖,以及劳伦斯·卡茨奖。
  •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阮勇斌
    阮勇斌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阮勇斌于2020年1月加入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IASM)。他在四川大学获得本科(1978-1982)和硕士学位(1982-1985)。 199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做博士后(1991-1993),犹他大学助理教授(1993-1996),美国大学Van Vleck讲座教授。 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 (1996-2005) 和密歇根大学Bill Fulton Collegiate讲座教授 (1996-2020)。
  •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青少 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
    武向平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青少 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宇宙学的研究,发起并主持了在天山地区开展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 “多波段引力波宇宙研究”首席科学家,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未来论坛理事,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
    谢晓亮
    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未来论坛理事,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谢晓亮,生物物理化学家,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他曾任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2018年全职回国任教。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谢晓亮团队发明的MALBAC技术为中国上千个患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成功避免了疾病的后代传递。他荣获多项国际奖项,其中包括美国物理化学领域最高奖项“Peter Debye”奖、美国生物物理学会的最高奖项“Founders”奖和美国医学领域最高奖项之一Albany医学奖。
  • 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许锦波
    许锦波
    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
    现任美国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他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研究兴趣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优化算法和计算生物学。他的荣誉包括美国斯隆研究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早期职业奖,《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创新突破奖,国际计算生物学顶级会议 RECOMB 最佳论文奖和时间检验奖 (Test-of-Time Award)。他还是同行评议期刊《Bioinformatics》以及《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编委,2022年在瑞典举行的诺贝尔论坛特邀嘉宾。
  •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教授,美国人文 与科学院院士翁玉林
    翁玉林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教授,美国人文 与科学院院士
    任职经历 1974-1977年,哈佛大学大气科学研究员、讲师 1977-1982年,加州理工学院行星科学系助理教授 1982-1986年,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86-2011年,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2012-2016年,加州理工学院Smits Family讲座教授 2017年-至今,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2014年-至今,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高级研究员 所获荣誉 2003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 2004年,美国宇航局杰出科学成就奖章 2005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士 2010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1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2014年,美国南加州华裔工程师和科学家协会(CESASC)成就奖 2015年,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部Gerard P. Kuiper奖 2015年.美国天文学会命名小行星编号(19370)Yukyung(翁玉林) 航天探测项目 美国航天局卡西尼紫外成像光谱仪(UVIS)实验联合研究员 美国宇航局轨道碳观测站2号(OCO-2)任务小组成员 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飞船交叉学科科学家 新地平线号任务组成员(前往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天体) 研究兴趣 主要包括六大领域:行星大气、行星演化、大气化学、大气辐射、天体生物学和全球变化,特别是与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同事合作的建模和观测之间的协同作用。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
    王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担任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二期)负责人,嫦娥4号工程副总设计师,中欧联合空间科学任务“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中方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等。
  •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王亚愚
    王亚愚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9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200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做博士后。2007年12月加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实验,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拓扑量子材料的输运性质和高温超导体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曾获2006年William McMillan Award 、200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2013年低温物理学会“马丁-伍德爵士中国奖”、2015年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2016年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腾讯“科学探索奖”等学术奖励。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杰
    王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王杰,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担任中科院计算宇宙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和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然后在英国Durham 大学做博士后研究(Newton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2012年12月中组部人才引进回国工作。2021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申请人主要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在利用N体模拟解析宇宙暗物质晕的内部结构和演化,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等方面取得了诸多优异成果。在《自然》等杂志发表文章近50篇,被引用超过5000+。
  • 华大九天CEO杨晓东
    杨晓东
    华大九天CEO
    杨晓东博士, 现任华大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在升阳微系统,新思等公司从事微处理器芯片设计,EDA软件研发等工作。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电子专业学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机及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
  •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叶军
    叶军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Fellow,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U.S. Dept. of Commerce Fellow of JILA and Professor Adjoint, JILA and Dep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 山西大学教授,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靖
    张靖
    山西大学教授,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靖,1974年1月生,山西大学教授。现任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美国光学学会(OSA) 和美国物理学会(APS) Fellow。主要从事连续变量量子信息、超冷原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作为团队负责人获得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3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在Nat. Phys.、Nat. Nanotechnology、Phys. Rev. Lett.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SCI引用达500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第二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第五完成人)、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奖、腾讯科学探索奖等。目前是《中国科学》、《中国物理快报》《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精密测量物理”指导专家组成员,全国量子光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恽之玮
    恽之玮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恽之玮,1982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2000年参加第4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并获得金牌。2000年到2004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学院。2004年到2009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师从高等研究院的Robert MacPherson教授。2012年到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8年至今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授。 研究方向为纯数学中代数几何、表示论和数论的交叉领域,尤其关心几何方法在表示论和数论中的应用。2012年获得国际数论界的SASTRA 拉马努金奖。2018年获得科学突破奖之数学新视野奖。2019年获华人数学家大会金奖。2018年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做45分钟报告。2019年入选美国数学会会士。
  •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济林
    周济林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周济林,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太阳系外行星探测与动力学。主持建设了南京大学时域天文台(TIDO)。课题组在南极天区首次发现100多颗系外行星候选体。 2009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 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邹晓冬
    邹晓冬
    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
    邹晓冬教授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无机与结构化学学科主任,材料与环境化学系副主任。她1984年获得北京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86获得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结构化学博士学位。她于1996年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助理教授,并于2005年成为结构化学教授。 邹晓冬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电子晶体学方法和新型多孔材料。她是发展电子晶体学核心技术并用其测定未知三维晶体原子结构的的先驱者之一,这为新材料的结构分析带来了革命。她的研究小组展示了电子晶体学在研究包括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药物和蛋白质分子等复杂结构方面的强大优势。邹教授还在新型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于2006年创建了博泽立EXSELENT多孔材料研究中心。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325多篇论文,专著以及7项专利。她的小组开发了10多个软件,被200多个实验室使用。她应邀在国际会议,国际学校和多国实验室作过200多场学术报告。 邹晓冬教授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02年Tage Erlander科技奖和2008年Göran Gustafsson化学奖,以及瑞典化学学会2012年Arrhenius奖章。她于2019年获得瑞典研究理事会杰出教授以及瓦伦堡学者基金。她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国际分子筛协会理事,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评委。
  • 活动日程
    2021-11-16
    2021-11-17
    2021-11-18
    2021-11-19
    2021-11-20
    更多日期
    2021-11-21
    2021-11-16
    16:00-17:00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未来科学艺术展开幕仪式

    2021-11-17
    19:00-21:15

    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世界与超高时空分辨观测——未来科学大奖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学术报告会

    主持人

    徐学敏,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致远学院院长

    2021-11-17
    19:10-19:15

    致辞

    鲍哲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项委员会主席,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系主任和K.K. Lee教授、化学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2021-11-17
    19:15-19:20

    致辞

    张曦轲,未来论坛理事,安佰深私募股权投资集团(Apax Partners)的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地区总裁

    2021-11-17
    19:20-19:25

    致辞

    杨振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2021-11-17
    19:25-19:55

    主题演讲: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世界与超高时空分辨观测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

    2021-11-17
    19:55-20:15

    主题演讲:高质量创新发展超短超强激光

    钱列加,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院长,国家IFSA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21-11-17
    20:15-20:35

    主题演讲:基于相对论电子束的超快微观探测

    向导,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21-11-17
    20:35-21:15

    对话环节

    主持人: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

     

    对话嘉宾:

    王楠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郑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执行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

    钱列加,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院长,国家IFSA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向导,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21-11-18
    09:00-11:00

    “芯”未来——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学术报告会

    2021-11-18
    09:00-09:05

    致辞

    张懋中,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1轮值主席,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讲座暨杰出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

    2021-11-18
    09:05-09:25

    主题演讲

    施敏,2021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中国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终身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Celebrated Member

    2021-11-18
    09:25-09:45

    主题演讲

    吴华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院长

    2021-11-18
    09:45-10:05

    主题演讲

    陈大同,元禾华创投委会主席,未来论坛理事

    2021-11-18
    10:05-11:00

    对话环节

    主持人:

    吴华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院长

     

    对话嘉宾(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大同,元禾华创投委会主席,未来论坛理事

    施敏,2021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中国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终身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Celebrated Member

    魏少军,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

    朱一明,兆易创新董事长,长鑫存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21-11-19
    08:30 -09:30
    【生命科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骆利群,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2021 联席主席,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1-11-19
    08:30-09:30

    致辞

    骆利群,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2021联席主席,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1-11-19
    08:30-09:30

    Piwi-piRNA通路:一个基因调控的新世界

    林海帆,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耶鲁大学Eugene Higgins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创始院长(兼),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2021-11-19
    08:30-09:30

    化学重编程:细胞命运调控的新方法

    邓宏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2021-11-19
    09:30 -10:30
    【生命科学】RNA生物学,未来医疗新方向
    2021-11-19
    09:30-10:30

    致辞

    刘勇军,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信达生物制药集团总裁


    2021-11-19
    09:30-10:30

    RNA 甲基化在生物医学和农业里的未来前景

    何川,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1-11-19
    09:30-10:30

    神经再生:一个异常颠簸的发现之旅

    付向东,美国UCSD细胞分子医学教授

    2021-11-19
    10:30 -11:30
    【计算机】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
    2021-11-19
    10:30-11:30

    致辞

    孙凝晖,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11-19
    10:30-11:30

    深度学习赋能高精度免疫肽段组学和个体化癌症免疫治疗

    李明,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Professor,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2021-11-19
    11:00-11:30

    蛋白质结构预测和深度学习

    许锦波,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


    2021-11-19
    11:30 -12:30
    【计算机】芯片
    2021-11-19
    11:30-12:30

    致辞

    陈大同,未来论坛理事,元禾璞华投委会主席

    2021-11-19
    11:30-12:30

    简论集成电路产业及技术发展

    王志华(title待确认)

    2021-11-19
    11:30-12:30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过去与未来

    杨晓东,华大九天CEO

    2021-11-19
    13:30 -15:00
    【生命科学】功能性脑成像与干预
    2021-11-19
    13:30-15:00

    致辞

    谢晓亮,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未来论坛理事,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

    授,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BIOPIC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

    士,美国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11-19
    13:30-15:00

    个体化脑功能区剖分技术

     刘河生,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人脑个体差异实验室主任、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终身教授以及脑影像中心主任、Smart State讲席教授


    2021-11-19
    13:30-15:00

    脑起搏器-从临床到脑疾病研究

    李路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航空宇航系主任,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


    2021-11-19
    13:30-15:00

    人脑磁场的探测与解析

    高家红,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大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北大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1-11-19
    15:00 -16:00
    【数学】代数几何
    2021-11-19
    15:00-16:00

    致辞

    励建书,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2021轮值主席,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数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11-19
    15:00-16:00

     曲线知多少

    阮勇斌,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2021-11-19
    15:00-16:00

    不可思议的代数有效性

    李骏,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

    2021-11-19
    16:00 -17:00
    【天文】宇宙起源

    主持人

    刘继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 

    2021-11-19
    16:00-17:00

    理解宇宙

    武向平,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11-19
    16:00-17:00

    超级计算机里的宇宙

    王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2021-11-19
    17:00 -18:00
    【天文】宜居星球
    2021-11-19
    17:00-18:00

    致辞

    武向平,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11-19
    17:00-18:00

    从流浪地球到寻找另一个家园

    周济林,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2021-11-19
    17:00-18:00

    太空生存

    刘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21-11-20
    08:30 -10:00
    【物理】量子的人工调控

    量子的人工调控

    2021-11-20
    08:30-10:00

    致辞

    丁洪,未来科学大奖周Steering Committee委员,未来论坛理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2021-11-20
    08:30-10:00

    光 — 物质控制的新视野

    叶军,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11-20
    08:30-10:00

    单自旋量子调控及前沿应用

    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11-20
    08:30-10:00

    双层扭转光晶格中的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张靖,山西大学教授,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1-11-20
    10:00 -11:00
    【数学】数论
    2021-11-20
    10:00-11:00

    致辞

    励建书,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11-20
    10:00-11:00

    从丢番图方程到算术几何

    刘一峰,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2021-11-20
    10:00-11:00

    数论与对称性

    恽之玮,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021-11-20
    11:00 -12:00
    【天文】深空探测
    2021-11-20
    11:00-12:00

    致辞

    武向平,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11-20
    11:00-12:00

    火星生命的探索

    翁玉林,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2021-11-20
    11:00-12:00

    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前沿科学问题

    王赤,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11-20
    13:30 -14:30
    【化学与材料】
    2021-11-20
    13:30-14:30

    致辞

    林建华,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北京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创主任


    2021-11-20
    13:30-14:30

    纳米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

    崔屹,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斯坦福大学材料系终身教授,斯坦福Precourt能源研究所主任,Nano Letters执行主编,美国电池500联盟共同主任


    2021-11-20
    13:30-14:30

    电子晶体学: 过去、现在和未来

    邹晓冬,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


    2021-11-20
    14:30 -16:00
    【物理】量子材料
    2021-11-20
    14:30-16:00

    致辞

    丁洪,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未来论坛理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2021-11-20
    14:30-16:00

    当拓扑遇到磁性

    王亚愚,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2021-11-20
    14:30-16:00

    拓扑量子材料计算

    翁红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21-11-20
    16:00 -17:00
    【数学】几何拓扑
    2021-11-20
    16:00-17:00

    致辞

    励建书,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2021联席主席,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11-20
    16:00-17:00

    拓扑与几何化

    田刚,未来科学大奖周SteeringProgram Committee委员,未来论坛理事,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国际数学联盟执委、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11-20
    16:00-17:00

    曲面的映照与复叠

    刘毅,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1-11-20
    17:00 -18:00
    【化学】有机合成分子
    2021-11-20
    17:00-18:00

    致辞

    林建华,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北京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

    研究中心首创主任


    2021-11-20
    17:00-18:00

    有机小分子弱键催化 

    邓力,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西湖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

    2021-11-20
    17:00-18:00

    深度学习在分子模拟中的应用

    高毅勤,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2021-11-20
    18:30 -20:30
    科学家宴 X 青年科学家创新秀

    中国·北京

    2021-11-20
    18:30-21:00

    科学家宴 X 青年科学家创新秀(仅限受邀嘉宾)

    2021-11-21
    08:30 -11:30
    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报告&对话青少年
    2021-11-21
    08:30-11:30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报告/青少年对话获奖者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报告/青少年对话获奖者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报告/青少年对话获奖者


    2021-11-21
    14:30 -21:00
    颁奖典礼
    2021-11-21
    14:30-17:00

    颁奖典礼

    2021-11-21
    17:30-21:00

    科学公益晚宴(仅限受邀嘉宾)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未来科学艺术展开幕仪式

    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世界与超高时空分辨观测——未来科学大奖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学术报告会

    致辞

    致辞

    致辞

    主题演讲: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世界与超高时空分辨观测

    主题演讲:高质量创新发展超短超强激光

    主题演讲:基于相对论电子束的超快微观探测

    对话环节

    “芯”未来——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学术报告会

    致辞

    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

    对话环节

    致辞

    Piwi-piRNA通路:一个基因调控的新世界

    化学重编程:细胞命运调控的新方法

    致辞

    RNA 甲基化在生物医学和农业里的未来前景

    神经再生:一个异常颠簸的发现之旅

    致辞

    深度学习赋能高精度免疫肽段组学和个体化癌症免疫治疗

    蛋白质结构预测和深度学习

    致辞

    简论集成电路产业及技术发展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过去与未来

    致辞

    个体化脑功能区剖分技术

    脑起搏器-从临床到脑疾病研究

    人脑磁场的探测与解析

    致辞

     曲线知多少

    不可思议的代数有效性

    理解宇宙

    超级计算机里的宇宙

    致辞

    从流浪地球到寻找另一个家园

    太空生存

    致辞

    光 — 物质控制的新视野

    单自旋量子调控及前沿应用

    双层扭转光晶格中的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致辞

    从丢番图方程到算术几何

    数论与对称性

    致辞

    火星生命的探索

    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前沿科学问题

    致辞

    纳米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

    电子晶体学: 过去、现在和未来

    致辞

    当拓扑遇到磁性

    拓扑量子材料计算

    致辞

    拓扑与几何化

    曲面的映照与复叠

    致辞

    有机小分子弱键催化 

    深度学习在分子模拟中的应用

    科学家宴 X 青年科学家创新秀(仅限受邀嘉宾)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报告/青少年对话获奖者

    颁奖典礼

    科学公益晚宴(仅限受邀嘉宾)

    活动地点

    北京昆泰酒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启阳路2号

    北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启阳路望京东园大望京2号地


    活动门票
    活动筹备中
    售票推广中
    活动结束
    选择票
    门票名称
    单价(¥)
    截止时间
    数量
    未来科学艺术展门票
    60
    2022-01-16 22:00
    已结束
    购票后可任去其一
    2021.11.16-2022.1.16
    10:00-19:00(最后入场时间18:30)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中区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

    2021.11.16-2021.12.16
    10:00-19:00(最后入场时间18:30)
    昆泰·嘉瑞文化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启阳路望京东园大望京2号
    地昆泰嘉瑞文化中心

    退票说明:不支持退票
    票品不支持退换。如因个人原因无法正常参会,还请自行处理,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优惠或邀请码
    票价
    0
    查看参会信息
    请输入您在购票时填写的手机号或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