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专题一:极限热导率材料传热机制及探索
召集人:王刚,马杰,付晨光
专题简介:
极限热导率材料研究聚焦声子激发、散射和湮灭及电子、极化子等传热过程,致力于揭示多场耦合下的传热机制,通过结构设计、缺陷工程和应力调控等策略,结合多尺度表征技术,探索极限热导率材料的设计原则与制备方法,推动完善热输运理论,为热功能材料研发、极端环境热防护和智能热管理等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专题二:生物质基功能材料
召集人:陈朝吉
专题简介:
在碳中和战略推进与绿色制造转型的全球浪潮下,生物质基功能材料的研发已成为材料科学界的前沿热点。从纤维素纳米晶体智能传感材料、木质素衍生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到甲壳素仿生医用敷料、淀粉基全降解包装体系,生物质材料的精准设计与功能化重构,正在重塑新能源存储、智能医疗、生态包装等领域的底层材料逻辑。
专题三:半导体器件、电路、材料及物理
召集人:戴明志、周晔、詹达、张宇峰
专题简介:
当传统芯片的算力增长遭遇物理极限,科学家将目光投向改进半导体器件新结构、材料原子层级的奇妙特性-用电容的充放电效应、离子的传输效应、二维材料效应模拟神经元突触,让仿生系统可望在万亿次操作中保持记忆;通过半导体器件新结构、新材料等实现存算一体,多端器件新结构使类脑芯片的能耗降至人脑每一脉冲事件,器件结构、电路、材料、物理的每一步都有望继续帮助突破计算的极限。
专题四:高性能功能碳材料
召集人:张斌
专题简介:
碳基先进材料(涵盖碳纤维、石墨、石墨烯及其衍生体系)凭借多源前驱体(生物质/聚合物/煤基)、结构精准可控(梯度热解/定向组装)及功能可编程特性,正引发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范式革新。基于多学科技术融合构建的材料数字孪生平台,突破原子-介观跨尺度关联瓶颈,实现电子能带工程与表面配位化学的精准调控,开发出具有自适应特性的高性能碳材料。其技术突破体现在三大维度: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中的多离子协同输运网络、绿氢储运系统的缺陷催化界面重构、航天热防护材料/核能堆芯材料/半导体热场材料的拓扑稳定性设计,形成从能源存储到极端环境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计算材料学指导的"设计-制备-验证"闭环研发模式,不仅加速传统能源低碳转型,更开创了深空探测装备等战略领域的新型解决方案。现面向全球学术界与产业界发起协同创新倡议,重点突破材料基因组工程、原位动态表征及连续化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瓶颈,共同构建碳基材料驱动的零碳工业新生态。
专题五:钙钛矿发光材料与显示
召集人:王树立、戴兴良、罗家俊、尹文旭、李梓维
专题简介:
在显示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下,钙钛矿发光材料以其优异的光电性能成为了显示领域的研究焦点。钙钛矿发光材料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窄发射峰、可溶液加工等特性,在高分辨率显示、高色域显示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专题聚焦于钙钛矿发光材料的激发、辐射复合等发光过程,深入研究其在电场、光场下的发光机制。通过成分调控、表面钝化、异质结构设计等策略,结合先进的表征技术,探索高性能钙钛矿发光材料的设计原则与制备方法。同时,致力于解决钙钛矿材料稳定性差、效率滚降等问题,推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显示和钙钛矿Micro-LED显示性能提升。本专题的研究将为下一代高性能显示技术的发展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在显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专题六:人工智能驱动的材料研发
召集人:项晓东,金魁,郭静
专题简介: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一次重构,科学研究也随之进入数据密集型的第四范式。其核心特征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多维参数与关键特性间的复杂关联。材料科学是最为复杂的科学体系之一。得益于先进算法、材料制备/表征技术、大数据方法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在材料研发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拟设置专题(召集人征集中,欢迎报名)
纳米材料与生物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