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德馨研究员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研究员
主要兼职(国内外学术团体的兼职):
中国太阳能学会二、三、四、五、六届 理事、副理事长
中国力学学会五届、六届、七届 理事、副理事长
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一、二、三届 理事
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主任
国际风能协会 理事、副主席
主要成就、贡献:
一、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
1.从理论和实践上促进国内新能源(风能)利用的发展。
1980年,作为国内新能源(风能)开拓者之一,倡议成立了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风能技术开发中心。受国家有关部委的委托,参与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风能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先后主持过小型风力机技术攻关、风力机翼型空气动力特性研究、大型风电机组概念设计、风电场规划方法研究、风力机设计软件包开发、200kW风电机组研制和风力机认证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上述项目的完成,为我国风力机设计技术进步、小型风力机推广应用、大型风电机组国产化和风电场建设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又积极参与国家863项目兆瓦级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完成了大型风电机组风轮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为独立自主发展我国风电产业做出重要贡献。
在风力机理论研究方面,主持过中国—瑞典政府(1986—1992)风能科技合作项目。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在风洞中对风力机偏航特性和叶片三维流动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风力机叶片三维流动和非定常流动的现象,试验结果被国内外学者用于验证现用风力机设计理论和建模,为风力机空气动力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还发展了风力机风洞试验技术,用改进的壁压信息矩阵法,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对风力机风洞试验进行洞壁干扰修正,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视。上述成果分别获原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又指导研究生完成风力机翼型动态失速特性、风力机尾流干扰效应和风力机动力学特性等研究。
作为学会的负责人,他先后在内蒙、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和黑龙江等省区组织风能学术交流和开展技术咨询活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组织三次利用风能开发西北和“力学与西部开发”的学术会议,并亲自参加新疆地区的风能利用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当地风能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经中国科协同意和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中国风能协会的名义参加世界风能协会后,他积极参与和组织世界风能协会的活动,2004年被选为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
为表彰他对我国风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6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会一等奖,2004年在第三届世界风能大会上荣获世界风能奖。
2.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国内风工程的发展
1980年,作为国内风工程开拓者之一,倡议成立了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并在国内首次组织了桥梁风振座谈会和汽车空气动力座谈会。先后完成了我国海湾大桥、琪澳大桥、西陵大桥等10余座大跨度桥梁的抗风稳定性和斜拉桥拉索雨振机理的试验研究,对桥梁抗风设计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在建(构)筑物抗风设计方面,主持过中国-英国科技合作项目,在风洞中将高频底座天平技术应用于高耸建筑物静、动态风荷载的测量和动态响应特性的预测,并在国内进行推广。同时还将该技术用于长征型号捆绑火箭地面风载试验研究,对火箭抗风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车辆空气动力学方面,组织完成了东风、解放载重车和富康、捷达轿车等车辆减阻和行驶稳定性的研究。此外,还指导研究生对广—深线高速列车和时速250—300公里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特性和会车压力波特性进行研究,为我国高速列车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除了主要从事新能源(风能)研究工作外,在担任所长和总师期间,组织过风洞建设,主持过多项型号风洞试验和直升机风洞试验技术、飞行器气动布局、空气动力试验数据库、风洞天平设计方法等重点项目的研究,为我国最大的空气动力试验基地的建设,特别是低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二、人才培养工作
已培养风能和风工程专业的硕士生8名,博士生3名。正在培养博士生2名。另外,结合科研试验任务,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10余名。先后在国内沈阳工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等高等院校担任过兼职教授,进行讲学,协助培养研究生,还在原成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创办了风能大专班,为全国培养了30名风能专业技术人才。主编和参与编写了《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概论》教材以及《风力机结构动力学》、《风洞天平》、《风电场工程技术手册》、《风洞试验手册》和《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等著作。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97年荣获原国防科工委伯乐奖。
退休后,因工作需要返聘,他继续在风能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受聘担任国家风能工程技术中心的技术顾问,为我国大规模风能利用和风能技术的进步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有代表性的成果:
1.1990,壁压信息洞壁干扰修正方法在风力机等模型风洞试验中的应用与发展,原国防科工委,一等奖
2.1995,风力机偏航特性和叶片三维流动的研究,原国防科工委,一等奖
论文和著作目录:
1.An investigation of 6m Darrieus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1985,国际太阳能和风能会议文集(与王化伟合作)
2.An investigation of blockage corrections for wind turbine tests.1986,欧洲风能会议文集(与江桂清合作)
3.风力机翼型大攻角气动力手册.1988,中国风能中心
4.小型风电场规划方法研究报告.1988,中国风能中心
5.Pressure measurements on a 5.53mHAWT in CARDC 12m*16m wind tunnel.1989,欧洲风能会议文集(与Ronsten.G.等合作)
6.中国风力发电现状与发展.1990,亚太地区风能会议文集(与施鹏飞合作)
7.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user-injector type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1990,国际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会议文集
8.旋风型风能装置试验研究.1992,中国风能文集万国出版社(与王化伟合作)
9.Fluctuating pressure on two circular cylinders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1992,J. of WEIA(与孙天凤、顾志福等合作)
10.Flow visualization on a rotating wind turbine blade.1993,亚太地区风工程会议文集(与Dahlberg.J.A.等合作)
11.用改进的辅助变量法识别非定常气动力系数.1994,2,空气动力学学报(与李明水合作)
12.The execution of wind energy projects (1986-1993) between CARDC and FFA.1995,国际风能会议文集
13.Wind energy utilization in China.1995,世界太阳能进程研讨会文集
14.Recent advances of wind tunnel balance techniques in CARDC.1996,NASA/CP-1999-209101/PT2(与顾兴若合作)
15.Aerodynamic admittance of bridge deck sections.1997,欧洲与非洲风工程会议文集
16.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1999,1,太阳能学报
17.风力机结构动力学.1999,北航出版社(与李本立等合作)
18.关于在中国西部开发利用风能的建议.2000,科技工作者建议
19.风洞天平.2001,国防工业出版社(与顾兴若等合作)
20.风力发电机组规范.2002,交通出版社(与秦海岩等合作)
21.我国风工程研究现状与展望.2002,1,力学与实践
22.The development and certification of the wind turbines in China.2002,首届世界风能会议论文集
23.风洞实验手册.2003,航空工业出版社(与范洁川等合作)
24.风电场工程技术手册.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与宫靖远等合作)
25.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2005,国防工业出版社(与李明水等合作)
李家春院士
简 历
1940年7月26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7-1962年 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
1962-1966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66-198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实员、助研、副研
1988-199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90),历任基
础室、环流室主任,环境中心学委会主任
199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任职
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
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主席
Int.J of Sed. Chinese Phys.Lett.《力学进展》,《力学学报》
等刊物编委
LNM、LASG、LOE、LT等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
主要论著
1 李家春,摄动级数的奇性判别法,中国科学,1982,25(6):504-510
2 李家春,广义Rayleigh变分原理,中国科学,1983,26(8):727-735
3 Li JC, Hui WH,Donelan MA, Effects of velocity shear on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wave trains,in "Nonlinear
Waves",by Morikawa,K.Maruo,H.(Eds.)Berlin,
Springer-Verlag,1988:213-220
4 Li JC,Allen T.Chwang,Effects of nonuniform current on
the wave field,in Proceedng of ISOPE,1994:125-132
5 He GW,Li JC. The mechanism of pattern selections of CMLS,
Phys,Letters,1994,A185:55-58
6 Li JC, Kwok YK,Fung Jimmy CH.Vortex dynamics in the studies
of looping in tropical cyclone tracks, Fluid Dyn.Res,1997,21:57-71
7 Li JC, Yao DL,Shen WM,Studies on the terrestrial interface
processes inarid areas' J.Arid Environ,,1997, 36:25-36
8 李家春,吴承康,环境力学和可持续发展,力学进展,1998,18
(4):433-441
9 李家春,谢正桐,植被湍流的大涡模拟,力学学报,1999,31
(4):406-413
10 李家春,周显初,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通讯地址
地址:100080 北京北四环西路15号中科院力学所
电话: 86-10-62633488
传真: 86-10-62561284
E-mail: jcli05@imech.ac.cn
《力学进展》和《工程力学》副主编、《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杂志Computer,Material and Continua编委。1987-1989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3、1995-1996年曾分别任英国UMIST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和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弹性稳定性、弹塑性动力学及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弹性系统稳定性理论、结构冲击动力响应与失效、层状介质和复杂结构的波传播及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现任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简 历
1938年11月12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8年~1964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学习至毕业
历任:英国Sheffield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Brown大学工学院访问教授;
法国ENCP大学材料研究设计中心访问教授;
瑞典Lulea大学固体力学系访问教授
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力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曾任:《国际工程断裂力学》杂志编委;
《力学学报》主编;
《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
《力学进展》常务编委
主要奖励
1 《裂纹顶端弹塑性应力应变场和断裂准则》
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1995年获中国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2 《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
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获奖,王自强是三级子课题负责人)
3 《复合型裂纹脆性断裂及断裂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一获奖人)
4 《加筋和夹层板壳的稳定性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二获奖人)
主要论著
1 平面应变Ⅰ型非线性裂纹问题的高阶渐近解. 中国科学A辑,
1986,2:182~194
2 Higher order analysis of crack tip fields in elastic power
law hardening materials.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1993,41(4):665~687
3 平面应力裂纹问题的高阶渐近场. 中国科学A辑,1992,5:512~519
4 The interfacial crack between two dissimilar elastic-plastic
materials. Acta Mechanica Sinica,1992,8(2):147~155
5 Elastic-plastic asymptotic fields for cracks on bimaterial
interfaces.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1990,37(3):527~538
6 Fracture criterion based on the higher-order asymptotic fiel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5,73:39~50
7 Dislocation nucleation and emission from crack t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5,69:295~306
8 Fracture criteria for combined cleavage and dislocation
emission.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1996,74(4):983~1001
9 A unified model for dislocation nucleation,dislocation
emission and dislocation free z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6,78:227~239
10 Effective elastic moduli of two dimensional solids with
multiple cracks. Science in China,1998,41(10):1114~1120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
1 细观力学;
2 塑性应变梯度理论;
3 铁电材料本构关系
通讯地址
地址:10008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力学所
电话:(010) 62545533-2120
E-mail:tcwang@cc5.imech.ac.cn
1954年2月16日
出生于北京海淀区清华圆
1973~1976年
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学习,本科毕业
1977~1978年
江西省景波机械厂一车间工艺员
1978~1981年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研究生,获固体力学专业硕士
1981~1984年
美国BROWN大学固体与结构专业博士
1985~2004年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4年9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06年8月~至今
浙江大学校长
重要的社会兼职
1987年8月~1988年5月 英国皇家学会邀请学者;
1988年6月~9月 法国教育部聘请客座教授;
1990年7月~10月 美国BROWN大学客座教授;
1993年7月~10月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1993年10月~11月 加拿大NSERC邀请学者;
1995年6月~10月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6年10月~1997年2月 台湾大学特案研究员;
1998年1月~4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6年起 当选为中国科协常委;
1998年 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亚太断裂学
会副主席;
破坏力学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3)、系主任(1997);
担任《力学学报》主编;
国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
《Fatigue and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Materi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n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的编委。
主要论著
1 Yang W,Suo Z and Shih C F. Mechanics of dynamic debonding.
Proc. Roy. Soc. London,Ser. A,1991,433:679~697
2 Yang W and Wei YG. Progressive damage along kink bands in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 blocks under compression. Int.
J. Damage Mechanics,1992,1(1):80~101
3 Yang W and Lee WB. Mesop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Berlin:Springer-Verlag,1993
4 Yang W,Tan HL and Guo TF. Evolution of crack tip process
zon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4, 2: 767~782
5 Yang W and Suo Z. Cracking in ceramic actuators caused by
electrostriction. J. Mech. Phys. Solids, 1994, 42: 649~663
6 Yang W,Wang W and Suo Z. Cavity and dislocation buckling
due to electric current. J. Mech. Phys. Solids,1994,42(6):
897~911
7 杨卫. 宏微观断裂力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8 Zhu T,Yang W and Guo TF. Quasi-cleavage processes driven
by dislocation pileups,Acta Metall. Mater. 1996,44:
3049~3058
9 Yang W and Zhu T. Switch-toughening of ferroelectrics
gauged by electric fields. J. Mech. Phys. Solids,1998,46:
291~311
10 Yang W and Ma C-C. Orthotropic transform for planar
anisotropic elasticity and reduced dependence of
elastic constants,Proc. Royal Soc. London,Ser. A.,
1998,454:1843~1855
通讯地址
地址:310027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E-mail:yw-dem@tsinghua.edu.cn
职 务:所长
职 称:研究员
学 历:博士
通讯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0
电 话:(010) 62562987
传 真:(010) 62561284
电子邮件:jfan@imech.ac.cn
简历:
1987.7 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学士
1992.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硕士
1996.8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
1996.12 - 1998.6 中科院力学所副研究员,气动物理实验室主任、高温气体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8.7 - 1999.4 Cornell大学航天工程系访问
1999.5 - 2000.12 Michigan大学(AnnArbor)宇航系访问
2001.1至今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
目前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气动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力学进展》常务编委、
《力学学报》编委等。
研究领域:
分子气体动力学,重点是微尺度和非平衡流动,以及它们在航天领域、真空材料制备、微系统方面的应用。
代表论著:
1. 樊菁,沈青(1992) DSMC方法中的一个新算法 - 随机取样频率法。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127-130页,科学出版社.
2. 樊菁,沈青(1994) 模拟同核双原子分子与惰性气体分子碰撞过程的单个靶分子方法。第7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86-91页.
3. 樊菁,沈青 (1995) 过渡领域高超声速圆柱绕流的直接模拟。空气动力学学报,13卷,4期,405-413页.
4. Fan, J. and Shen, C. (1995) A sterically dependent chemical reaction model.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J. Harvey & G. Lord, pp.469-475.
5. 沈青,樊菁,胡振华,徐晓燕 (1996) 过渡领域三维绕流直接统计模拟的新算法。空气动力学学报,14卷,3期,467-475页.
6. Shen, C., Fan, J., Hu, Z.H.,Xu, X.Y. (1997) A new version of position element algorithm of DSMC calc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itional flow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C. Shen, pp. 162-167.
7. Fan, J.,Shen, C.(1999)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low-speed unidirectional flows in transition regime.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R.Brun, Vol. 2, pp.245-252.
8. 樊菁,刘宏利,沈青,陈黎明(2000)直接统计模拟位置元算法中的分子表面反射的确定论判据。”空气动力学学报,18卷,2期,180-187页.
9. Fan,J., Boyd, I.D. and Shelton, C.(2000) Monte Carlo modeling of electron beam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yttrium.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18: 2937-2945.
10. Cai, C.P., Boyd, I.D., Fan, J., Candler, G.V. (2000) Direct simulation methods for low-speed microchannel flows.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 14: 368-378.
11. Fan, J., Boyd, I.D., Cai, C.P., Hennighausen, K., and Candler, G.V. (2001) Computation of rarefied gas flows around NACA 0012 airfoils. AIAA J. 39: 618-625
12. Keidar, M., Fan, J., Boyd, I.D. & Bellis, I. (2001) Vaporization of heated materials into discharge plasma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89: 3095-3098.
13. Fan, J. & Shen, C. (2001)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low-speed rarefied gas flow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166: 1-20.
14. Fan, J., Boyd, I.D. & Shelton, C.(2001) Monte Carlo modeling of YBCO deposition.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T. J. Bartel & M. A. Gallis,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585, pp.214-221.
15. 樊菁,沈青(2001)微机电系统中气体运动的相似参数. 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宋键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81-183页.
16. 樊菁,沈青 (2002) 微尺度气体流动. 力学进展, 32: 321-336.
17. Fan, J. (2002) A generalized soft-sphere model for Monte Carlo method. Phys. Fluids, 14: 4399-4405.
18. Jiang, J.Z., Shen, C., Fan, J. (200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non-circular cross section Poiseuille flows.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channels and Minichannels, edited by S.G. Kandlikar, et al, pp. 411-418
19. Liu, H. L., Fan, J., Shen, C. (2003) Validation of a hybrid scheme of DSMC in simulating 3-D rarefied gas flow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A.D. Ketsdever & E.P. Muntz,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663, pp.382-389.
20. Jiang, J. Z., Fan, J., Shen, C. (200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micro-cavity flow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A.D. Ketsdever & E.P. Muntz,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663, pp.784-791.
21. Xie, C., Fan, J., Shen, C. (2003) Rarefied gas flows in micro-channel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A.D. Ketsdever & E.P. Muntz,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663, pp.800-807.
22. Shen, C., Fan, J., Xie, C. (200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rarefied gas flows in micro-channel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189: 512-526.
23. 樊菁,刘宏立,蒋建政,彭世锍,沈青 (2004) 火箭剩余推进剂在轨排放过程的分析与模拟. 力学学报,36: 129-139.
24. 舒勇华,刘宏立,樊菁,崔季平. 偏二甲肼在氟化镁涂层表面的吸附和反应. 化学物理学报(in press)
25. Shen, C., Tian, D.B., Xie, C., Fan, J. Examiation of the LBM in simulation of microchannel flow in transitional regime. Microscale 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 (in press)
北京大学工学院 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博士
研究领域 固体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细观力学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757948(办);Fax:010-62751812;
个人主页:http://www.mech.pku.edu.cn/jxwang.htm
Email jxwang@pku.edu.cn
个人简历
1983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学位
1986年获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1995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学位
1996年和1997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丹麦阿尔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8年起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工作
社会兼职
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固体力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工程力学》编委
所授课程
《复合材料力学》,《连续介质力学》,《材料力学》
课题研究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细观力学和非均质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能研究。对具有界面应力效应的Eshelby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具有界面应力效应的细观力学框架;提出了描述表面/界面效应导致的纳米结构材料性能尺度相关性的标度律;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断裂和强度分析、就地强度理论和强度优化设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预测了含有桥联裂纹固体的宏观等效性能以及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宏观本构关系;发展了含有性能梯度组分的非均质材料等效传导性能的界限理论。
曾获得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200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
发表成果
1. Duan, H. L., Wang, J., Karihaloo, B. L. & Huang, Z. P. 2006 Nanoporous materials can be made stiffer than non-porous counterparts by surface modification. Acta Materialia (In press).
2. Wang, J., Duan, H. L. & Yi, X. 2006 Bounds on effective conductivities of heterogeneous media with graded constituents. Phys. Rev. B (In press).
3. Duan, H. L., Jiao, Y., Yi, X., Huang, Z. P. & Wang, J. 2006 Solutions of inhomogeneity problems with graded shells and application to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nd composites. J. Mech. Phys. Solids (In press).
4. Wang, J., Duan, H. L., Huang, Z. P. & Karihaloo, B. L. 2006 A scaling law for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Proc. R. Soc. A 462, 1355—1363.
5. Chu, H. J. & Wang, J. 2005 Strain distribution in arbitrarily shaped quantum dots with nonuniform composition. J. Appl. Phys 98, Art. 034315.
6. Duan, H. L., Wang, J., Huang, Z. P. & Karihaloo, B. L. 2005 Eshelby formalism for nano-inhomogeneities. Proc. R. Soc. A 461, 3335--3353.
7. Duan, H. L., Wang, J., Huang, Z. P. & Karihaloo, B. L. 2005 Size-dependent effective elastic constants of solids containing nano-inhomogeneities with interface stress. J. Mech. Phys. Solids 53, 1574--1596.
8. Duan, H. L., Wang, J., Huang, Z. P. & Zhong, Y. 2005 Stress fields of a spheroidal inhomogeneity with an interphase in an infinite medium under remote loadings. Proc. R. Soc. A 461, 1055--1080.
9. Zhong, Y., Wang, J., Wu, Y. M. & Huang, Z. P. 2004 Effective moduli of particle-filled composite with inhomogeneous interphase Part II: mapp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Comp. Sci. Tech. 64, 1353--1362.
10. Wu, Y. M., Huang, Z. P., Zhong, Y. & Wang, J. 2004 Effective moduli of particle-filled composite with inhomogeneous interphase Part I: bounds. Comp. Sci. Tech. 64, 1345--1351.
11. Wang, J., & Pyrz, R. 2004b Prediction of the overall moduli of layered silicate-reinforced nanocomposites Part II: analyses. Comp. Sci. Tech. 64, 935--944.
12. Wang, J., & Pyrz, R. 2004a Prediction of the overall moduli of layered silicate-reinforced nanocomposites Part I: basic theory and formulas. Comp. Sci. Tech. 64, 925--934.
获奖情况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02)
学术交流 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和丹麦阿尔堡大学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职 务:所长
职 称:研究员
学 历:博士
通讯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0
电 话:(010) 62562987
传 真:(010) 62561284
电子邮件:jfan@imech.ac.cn
简历:
1987.7 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学士
1992.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硕士
1996.8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
1996.12 - 1998.6 中科院力学所副研究员,气动物理实验室主任、高温气体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8.7 - 1999.4 Cornell大学航天工程系访问
1999.5 - 2000.12 Michigan大学(AnnArbor)宇航系访问
2001.1至今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
目前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气动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力学进展》常务编委、
《力学学报》编委等。
研究领域:
分子气体动力学,重点是微尺度和非平衡流动,以及它们在航天领域、真空材料制备、微系统方面的应用。
代表论著:
1. 樊菁,沈青(1992) DSMC方法中的一个新算法 - 随机取样频率法。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127-130页,科学出版社.
2. 樊菁,沈青(1994) 模拟同核双原子分子与惰性气体分子碰撞过程的单个靶分子方法。第7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86-91页.
3. 樊菁,沈青 (1995) 过渡领域高超声速圆柱绕流的直接模拟。空气动力学学报,13卷,4期,405-413页.
4. Fan, J. and Shen, C. (1995) A sterically dependent chemical reaction model.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J. Harvey & G. Lord, pp.469-475.
5. 沈青,樊菁,胡振华,徐晓燕 (1996) 过渡领域三维绕流直接统计模拟的新算法。空气动力学学报,14卷,3期,467-475页.
6. Shen, C., Fan, J., Hu, Z.H.,Xu, X.Y. (1997) A new version of position element algorithm of DSMC calc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itional flow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C. Shen, pp. 162-167.
7. Fan, J.,Shen, C.(1999)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low-speed unidirectional flows in transition regime.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R.Brun, Vol. 2, pp.245-252.
8. 樊菁,刘宏利,沈青,陈黎明(2000)直接统计模拟位置元算法中的分子表面反射的确定论判据。”空气动力学学报,18卷,2期,180-187页.
9. Fan,J., Boyd, I.D. and Shelton, C.(2000) Monte Carlo modeling of electron beam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yttrium.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18: 2937-2945.
10. Cai, C.P., Boyd, I.D., Fan, J., Candler, G.V. (2000) Direct simulation methods for low-speed microchannel flows.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 14: 368-378.
11. Fan, J., Boyd, I.D., Cai, C.P., Hennighausen, K., and Candler, G.V. (2001) Computation of rarefied gas flows around NACA 0012 airfoils. AIAA J. 39: 618-625
12. Keidar, M., Fan, J., Boyd, I.D. & Bellis, I. (2001) Vaporization of heated materials into discharge plasma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89: 3095-3098.
13. Fan, J. & Shen, C. (2001)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low-speed rarefied gas flow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166: 1-20.
14. Fan, J., Boyd, I.D. & Shelton, C.(2001) Monte Carlo modeling of YBCO deposition.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T. J. Bartel & M. A. Gallis,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585, pp.214-221.
15. 樊菁,沈青(2001)微机电系统中气体运动的相似参数. 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宋键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81-183页.
16. 樊菁,沈青 (2002) 微尺度气体流动. 力学进展, 32: 321-336.
17. Fan, J. (2002) A generalized soft-sphere model for Monte Carlo method. Phys. Fluids, 14: 4399-4405.
18. Jiang, J.Z., Shen, C., Fan, J. (200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non-circular cross section Poiseuille flows.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channels and Minichannels, edited by S.G. Kandlikar, et al, pp. 411-418
19. Liu, H. L., Fan, J., Shen, C. (2003) Validation of a hybrid scheme of DSMC in simulating 3-D rarefied gas flow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A.D. Ketsdever & E.P. Muntz,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663, pp.382-389.
20. Jiang, J. Z., Fan, J., Shen, C. (200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micro-cavity flow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A.D. Ketsdever & E.P. Muntz,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663, pp.784-791.
21. Xie, C., Fan, J., Shen, C. (2003) Rarefied gas flows in micro-channel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A.D. Ketsdever & E.P. Muntz,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663, pp.800-807.
22. Shen, C., Fan, J., Xie, C. (200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rarefied gas flows in micro-channel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189: 512-526.
23. 樊菁,刘宏立,蒋建政,彭世锍,沈青 (2004) 火箭剩余推进剂在轨排放过程的分析与模拟. 力学学报,36: 129-139.
24. 舒勇华,刘宏立,樊菁,崔季平. 偏二甲肼在氟化镁涂层表面的吸附和反应. 化学物理学报(in press)
25. Shen, C., Tian, D.B., Xie, C., Fan, J. Examiation of the LBM in simulation of microchannel flow in transitional regime. Microscale 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 (in press)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研究员
主要兼职(国内外学术团体的兼职):
中国太阳能学会二、三、四、五、六届 理事、副理事长
中国力学学会五届、六届、七届 理事、副理事长
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一、二、三届 理事
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主任
国际风能协会 理事、副主席
主要成就、贡献:
一、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
1.从理论和实践上促进国内新能源(风能)利用的发展。
1980年,作为国内新能源(风能)开拓者之一,倡议成立了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风能技术开发中心。受国家有关部委的委托,参与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风能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先后主持过小型风力机技术攻关、风力机翼型空气动力特性研究、大型风电机组概念设计、风电场规划方法研究、风力机设计软件包开发、200kW风电机组研制和风力机认证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上述项目的完成,为我国风力机设计技术进步、小型风力机推广应用、大型风电机组国产化和风电场建设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又积极参与国家863项目兆瓦级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完成了大型风电机组风轮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为独立自主发展我国风电产业做出重要贡献。
在风力机理论研究方面,主持过中国—瑞典政府(1986—1992)风能科技合作项目。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在风洞中对风力机偏航特性和叶片三维流动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风力机叶片三维流动和非定常流动的现象,试验结果被国内外学者用于验证现用风力机设计理论和建模,为风力机空气动力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还发展了风力机风洞试验技术,用改进的壁压信息矩阵法,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对风力机风洞试验进行洞壁干扰修正,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视。上述成果分别获原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又指导研究生完成风力机翼型动态失速特性、风力机尾流干扰效应和风力机动力学特性等研究。
作为学会的负责人,他先后在内蒙、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和黑龙江等省区组织风能学术交流和开展技术咨询活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组织三次利用风能开发西北和“力学与西部开发”的学术会议,并亲自参加新疆地区的风能利用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当地风能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经中国科协同意和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中国风能协会的名义参加世界风能协会后,他积极参与和组织世界风能协会的活动,2004年被选为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
为表彰他对我国风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6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会一等奖,2004年在第三届世界风能大会上荣获世界风能奖。
2.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国内风工程的发展
1980年,作为国内风工程开拓者之一,倡议成立了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并在国内首次组织了桥梁风振座谈会和汽车空气动力座谈会。先后完成了我国海湾大桥、琪澳大桥、西陵大桥等10余座大跨度桥梁的抗风稳定性和斜拉桥拉索雨振机理的试验研究,对桥梁抗风设计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在建(构)筑物抗风设计方面,主持过中国-英国科技合作项目,在风洞中将高频底座天平技术应用于高耸建筑物静、动态风荷载的测量和动态响应特性的预测,并在国内进行推广。同时还将该技术用于长征型号捆绑火箭地面风载试验研究,对火箭抗风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车辆空气动力学方面,组织完成了东风、解放载重车和富康、捷达轿车等车辆减阻和行驶稳定性的研究。此外,还指导研究生对广—深线高速列车和时速250—300公里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特性和会车压力波特性进行研究,为我国高速列车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除了主要从事新能源(风能)研究工作外,在担任所长和总师期间,组织过风洞建设,主持过多项型号风洞试验和直升机风洞试验技术、飞行器气动布局、空气动力试验数据库、风洞天平设计方法等重点项目的研究,为我国最大的空气动力试验基地的建设,特别是低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二、人才培养工作
已培养风能和风工程专业的硕士生8名,博士生3名。正在培养博士生2名。另外,结合科研试验任务,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10余名。先后在国内沈阳工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等高等院校担任过兼职教授,进行讲学,协助培养研究生,还在原成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创办了风能大专班,为全国培养了30名风能专业技术人才。主编和参与编写了《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概论》教材以及《风力机结构动力学》、《风洞天平》、《风电场工程技术手册》、《风洞试验手册》和《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等著作。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97年荣获原国防科工委伯乐奖。
退休后,因工作需要返聘,他继续在风能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受聘担任国家风能工程技术中心的技术顾问,为我国大规模风能利用和风能技术的进步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有代表性的成果:
1.1990,壁压信息洞壁干扰修正方法在风力机等模型风洞试验中的应用与发展,原国防科工委,一等奖
2.1995,风力机偏航特性和叶片三维流动的研究,原国防科工委,一等奖
论文和著作目录:
1.An investigation of 6m Darrieus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1985,国际太阳能和风能会议文集(与王化伟合作)
2.An investigation of blockage corrections for wind turbine tests.1986,欧洲风能会议文集(与江桂清合作)
3.风力机翼型大攻角气动力手册.1988,中国风能中心
4.小型风电场规划方法研究报告.1988,中国风能中心
5.Pressure measurements on a 5.53mHAWT in CARDC 12m*16m wind tunnel.1989,欧洲风能会议文集(与Ronsten.G.等合作)
6.中国风力发电现状与发展.1990,亚太地区风能会议文集(与施鹏飞合作)
7.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user-injector type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1990,国际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会议文集
8.旋风型风能装置试验研究.1992,中国风能文集万国出版社(与王化伟合作)
9.Fluctuating pressure on two circular cylinders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1992,J. of WEIA(与孙天凤、顾志福等合作)
10.Flow visualization on a rotating wind turbine blade.1993,亚太地区风工程会议文集(与Dahlberg.J.A.等合作)
11.用改进的辅助变量法识别非定常气动力系数.1994,2,空气动力学学报(与李明水合作)
12.The execution of wind energy projects (1986-1993) between CARDC and FFA.1995,国际风能会议文集
13.Wind energy utilization in China.1995,世界太阳能进程研讨会文集
14.Recent advances of wind tunnel balance techniques in CARDC.1996,NASA/CP-1999-209101/PT2(与顾兴若合作)
15.Aerodynamic admittance of bridge deck sections.1997,欧洲与非洲风工程会议文集
16.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1999,1,太阳能学报
17.风力机结构动力学.1999,北航出版社(与李本立等合作)
18.关于在中国西部开发利用风能的建议.2000,科技工作者建议
19.风洞天平.2001,国防工业出版社(与顾兴若等合作)
20.风力发电机组规范.2002,交通出版社(与秦海岩等合作)
21.我国风工程研究现状与展望.2002,1,力学与实践
22.The development and certification of the wind turbines in China.2002,首届世界风能会议论文集
23.风洞实验手册.2003,航空工业出版社(与范洁川等合作)
24.风电场工程技术手册.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与宫靖远等合作)
25.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2005,国防工业出版社(与李明水等合作)
通讯地址
地址:210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办公室
电话:025-4893287
传真:025-4891512
E-mail:hhyae@nuaa.edu.cn
胡海岩,1956年生于上海。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力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经历:
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此后留校任讲师,1990年任副教授,1994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校长助理,1998年任副校长,2001年任校长。其间,1992年至1994年任德国Stuttgart大学力学研究所B洪堡基金研究员,1996年至1997年任美国Duke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客座教授。
学术兼职: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振动工程学报》副主编,《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等12种期刊的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及航空专业评审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4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学术业绩:
致力于非线性动力学、振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在时滞受控系统的稳定性与分叉、迟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碰撞振动系统分叉与控制等领域作出了贡献。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163篇,其中61篇被SCI收录,87篇被EI收录。论著被他人引用1350余次。应邀作国际会议大会报告10次。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飞行器中的非线性隔振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
简 历
1940年7月26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7-1962年 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
1962-1966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66-198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实员、助研、副研
1988-199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90),历任基
础室、环流室主任,环境中心学委会主任
199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任职
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
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主席
Int.J of Sed. Chinese Phys.Lett.《力学进展》,《力学学报》
等刊物编委
LNM、LASG、LOE、LT等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
主要论著
1 李家春,摄动级数的奇性判别法,中国科学,1982,25(6):504-510
2 李家春,广义Rayleigh变分原理,中国科学,1983,26(8):727-735
3 Li JC, Hui WH,Donelan MA, Effects of velocity shear on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wave trains,in "Nonlinear
Waves",by Morikawa,K.Maruo,H.(Eds.)Berlin,
Springer-Verlag,1988:213-220
4 Li JC,Allen T.Chwang,Effects of nonuniform current on
the wave field,in Proceedng of ISOPE,1994:125-132
5 He GW,Li JC. The mechanism of pattern selections of CMLS,
Phys,Letters,1994,A185:55-58
6 Li JC, Kwok YK,Fung Jimmy CH.Vortex dynamics in the studies
of looping in tropical cyclone tracks, Fluid Dyn.Res,1997,21:57-71
7 Li JC, Yao DL,Shen WM,Studies on the terrestrial interface
processes inarid areas' J.Arid Environ,,1997, 36:25-36
8 李家春,吴承康,环境力学和可持续发展,力学进展,1998,18
(4):433-441
9 李家春,谢正桐,植被湍流的大涡模拟,力学学报,1999,31
(4):406-413
10 李家春,周显初,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通讯地址
地址:100080 北京北四环西路15号中科院力学所
电话: 86-10-62633488
传真: 86-10-62561284
E-mail: jcli05@imech.ac.cn
《力学进展》和《工程力学》副主编、《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杂志Computer,Material and Continua编委。1987-1989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3、1995-1996年曾分别任英国UMIST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和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弹性稳定性、弹塑性动力学及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弹性系统稳定性理论、结构冲击动力响应与失效、层状介质和复杂结构的波传播及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现任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简 历
1938年11月12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8年~1964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学习至毕业
历任:英国Sheffield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Brown大学工学院访问教授;
法国ENCP大学材料研究设计中心访问教授;
瑞典Lulea大学固体力学系访问教授
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力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曾任:《国际工程断裂力学》杂志编委;
《力学学报》主编;
《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
《力学进展》常务编委
主要奖励
1 《裂纹顶端弹塑性应力应变场和断裂准则》
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1995年获中国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2 《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
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获奖,王自强是三级子课题负责人)
3 《复合型裂纹脆性断裂及断裂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一获奖人)
4 《加筋和夹层板壳的稳定性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二获奖人)
主要论著
1 平面应变Ⅰ型非线性裂纹问题的高阶渐近解. 中国科学A辑,
1986,2:182~194
2 Higher order analysis of crack tip fields in elastic power
law hardening materials.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1993,41(4):665~687
3 平面应力裂纹问题的高阶渐近场. 中国科学A辑,1992,5:512~519
4 The interfacial crack between two dissimilar elastic-plastic
materials. Acta Mechanica Sinica,1992,8(2):147~155
5 Elastic-plastic asymptotic fields for cracks on bimaterial
interfaces.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1990,37(3):527~538
6 Fracture criterion based on the higher-order asymptotic fiel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5,73:39~50
7 Dislocation nucleation and emission from crack t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5,69:295~306
8 Fracture criteria for combined cleavage and dislocation
emission.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1996,74(4):983~1001
9 A unified model for dislocation nucleation,dislocation
emission and dislocation free z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6,78:227~239
10 Effective elastic moduli of two dimensional solids with
multiple cracks. Science in China,1998,41(10):1114~1120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
1 细观力学;
2 塑性应变梯度理论;
3 铁电材料本构关系
通讯地址
地址:10008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力学所
电话:(010) 62545533-2120
E-mail:tcwang@cc5.imech.ac.cn
简 历
1954年2月16日
出生于北京海淀区清华圆
1973~1976年
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学习,本科毕业
1977~1978年
江西省景波机械厂一车间工艺员
1978~1981年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研究生,获固体力学专业硕士
1981~1984年
美国BROWN大学固体与结构专业博士
1985~2004年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4年9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06年8月~至今
浙江大学校长
重要的社会兼职
1987年8月~1988年5月 英国皇家学会邀请学者;
1988年6月~9月 法国教育部聘请客座教授;
1990年7月~10月 美国BROWN大学客座教授;
1993年7月~10月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1993年10月~11月 加拿大NSERC邀请学者;
1995年6月~10月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6年10月~1997年2月 台湾大学特案研究员;
1998年1月~4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6年起 当选为中国科协常委;
1998年 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亚太断裂学
会副主席;
破坏力学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3)、系主任(1997);
担任《力学学报》主编;
国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
《Fatigue and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Materi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n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的编委。
主要论著
1 Yang W,Suo Z and Shih C F. Mechanics of dynamic debonding.
Proc. Roy. Soc. London,Ser. A,1991,433:679~697
2 Yang W and Wei YG. Progressive damage along kink bands in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 blocks under compression. Int.
J. Damage Mechanics,1992,1(1):80~101
3 Yang W and Lee WB. Mesop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Berlin:Springer-Verlag,1993
4 Yang W,Tan HL and Guo TF. Evolution of crack tip process
zon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4, 2: 767~782
5 Yang W and Suo Z. Cracking in ceramic actuators caused by
electrostriction. J. Mech. Phys. Solids, 1994, 42: 649~663
6 Yang W,Wang W and Suo Z. Cavity and dislocation buckling
due to electric current. J. Mech. Phys. Solids,1994,42(6):
897~911
7 杨卫. 宏微观断裂力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8 Zhu T,Yang W and Guo TF. Quasi-cleavage processes driven
by dislocation pileups,Acta Metall. Mater. 1996,44:
3049~3058
9 Yang W and Zhu T. Switch-toughening of ferroelectrics
gauged by electric fields. J. Mech. Phys. Solids,1998,46:
291~311
10 Yang W and Ma C-C. Orthotropic transform for planar
anisotropic elasticity and reduced dependence of
elastic constants,Proc. Royal Soc. London,Ser. A.,
1998,454:1843~1855
通讯地址
地址:310027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E-mail:yw-dem@tsinghua.edu.cn
职 务:所长
职 称:研究员
学 历:博士
通讯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0
电 话:(010) 62562987
传 真:(010) 62561284
电子邮件:jfan@imech.ac.cn
简历:
1987.7 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学士
1992.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硕士
1996.8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
1996.12 - 1998.6 中科院力学所副研究员,气动物理实验室主任、高温气体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8.7 - 1999.4 Cornell大学航天工程系访问
1999.5 - 2000.12 Michigan大学(AnnArbor)宇航系访问
2001.1至今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
目前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气动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力学进展》常务编委、
《力学学报》编委等。
研究领域:
分子气体动力学,重点是微尺度和非平衡流动,以及它们在航天领域、真空材料制备、微系统方面的应用。
代表论著:
1. 樊菁,沈青(1992) DSMC方法中的一个新算法 - 随机取样频率法。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127-130页,科学出版社.
2. 樊菁,沈青(1994) 模拟同核双原子分子与惰性气体分子碰撞过程的单个靶分子方法。第7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86-91页.
3. 樊菁,沈青 (1995) 过渡领域高超声速圆柱绕流的直接模拟。空气动力学学报,13卷,4期,405-413页.
4. Fan, J. and Shen, C. (1995) A sterically dependent chemical reaction model.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J. Harvey & G. Lord, pp.469-475.
5. 沈青,樊菁,胡振华,徐晓燕 (1996) 过渡领域三维绕流直接统计模拟的新算法。空气动力学学报,14卷,3期,467-475页.
6. Shen, C., Fan, J., Hu, Z.H.,Xu, X.Y. (1997) A new version of position element algorithm of DSMC calc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itional flow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C. Shen, pp. 162-167.
7. Fan, J.,Shen, C.(1999)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low-speed unidirectional flows in transition regime.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R.Brun, Vol. 2, pp.245-252.
8. 樊菁,刘宏利,沈青,陈黎明(2000)直接统计模拟位置元算法中的分子表面反射的确定论判据。”空气动力学学报,18卷,2期,180-187页.
9. Fan,J., Boyd, I.D. and Shelton, C.(2000) Monte Carlo modeling of electron beam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yttrium.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18: 2937-2945.
10. Cai, C.P., Boyd, I.D., Fan, J., Candler, G.V. (2000) Direct simulation methods for low-speed microchannel flows.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 14: 368-378.
11. Fan, J., Boyd, I.D., Cai, C.P., Hennighausen, K., and Candler, G.V. (2001) Computation of rarefied gas flows around NACA 0012 airfoils. AIAA J. 39: 618-625
12. Keidar, M., Fan, J., Boyd, I.D. & Bellis, I. (2001) Vaporization of heated materials into discharge plasma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89: 3095-3098.
13. Fan, J. & Shen, C. (2001)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low-speed rarefied gas flow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166: 1-20.
14. Fan, J., Boyd, I.D. & Shelton, C.(2001) Monte Carlo modeling of YBCO deposition.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T. J. Bartel & M. A. Gallis,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585, pp.214-221.
15. 樊菁,沈青(2001)微机电系统中气体运动的相似参数. 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宋键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81-183页.
16. 樊菁,沈青 (2002) 微尺度气体流动. 力学进展, 32: 321-336.
17. Fan, J. (2002) A generalized soft-sphere model for Monte Carlo method. Phys. Fluids, 14: 4399-4405.
18. Jiang, J.Z., Shen, C., Fan, J. (200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non-circular cross section Poiseuille flows.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channels and Minichannels, edited by S.G. Kandlikar, et al, pp. 411-418
19. Liu, H. L., Fan, J., Shen, C. (2003) Validation of a hybrid scheme of DSMC in simulating 3-D rarefied gas flow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A.D. Ketsdever & E.P. Muntz,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663, pp.382-389.
20. Jiang, J. Z., Fan, J., Shen, C. (200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micro-cavity flow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A.D. Ketsdever & E.P. Muntz,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663, pp.784-791.
21. Xie, C., Fan, J., Shen, C. (2003) Rarefied gas flows in micro-channels. Rarefied Gas Dynamics, edited by A.D. Ketsdever & E.P. Muntz,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663, pp.800-807.
22. Shen, C., Fan, J., Xie, C. (200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rarefied gas flows in micro-channel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189: 512-526.
23. 樊菁,刘宏立,蒋建政,彭世锍,沈青 (2004) 火箭剩余推进剂在轨排放过程的分析与模拟. 力学学报,36: 129-139.
24. 舒勇华,刘宏立,樊菁,崔季平. 偏二甲肼在氟化镁涂层表面的吸附和反应. 化学物理学报(in press)
25. Shen, C., Tian, D.B., Xie, C., Fan, J. Examiation of the LBM in simulation of microchannel flow in transitional regime. Microscale 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 (in press)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研究员
主要兼职(国内外学术团体的兼职):
中国太阳能学会二、三、四、五、六届 理事、副理事长
中国力学学会五届、六届、七届 理事、副理事长
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一、二、三届 理事
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主任
国际风能协会 理事、副主席
主要成就、贡献:
一、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
1.从理论和实践上促进国内新能源(风能)利用的发展。
1980年,作为国内新能源(风能)开拓者之一,倡议成立了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风能技术开发中心。受国家有关部委的委托,参与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风能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先后主持过小型风力机技术攻关、风力机翼型空气动力特性研究、大型风电机组概念设计、风电场规划方法研究、风力机设计软件包开发、200kW风电机组研制和风力机认证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上述项目的完成,为我国风力机设计技术进步、小型风力机推广应用、大型风电机组国产化和风电场建设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又积极参与国家863项目兆瓦级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完成了大型风电机组风轮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为独立自主发展我国风电产业做出重要贡献。
在风力机理论研究方面,主持过中国—瑞典政府(1986—1992)风能科技合作项目。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在风洞中对风力机偏航特性和叶片三维流动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风力机叶片三维流动和非定常流动的现象,试验结果被国内外学者用于验证现用风力机设计理论和建模,为风力机空气动力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还发展了风力机风洞试验技术,用改进的壁压信息矩阵法,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对风力机风洞试验进行洞壁干扰修正,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视。上述成果分别获原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又指导研究生完成风力机翼型动态失速特性、风力机尾流干扰效应和风力机动力学特性等研究。
作为学会的负责人,他先后在内蒙、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和黑龙江等省区组织风能学术交流和开展技术咨询活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组织三次利用风能开发西北和“力学与西部开发”的学术会议,并亲自参加新疆地区的风能利用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当地风能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经中国科协同意和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太阳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中国风能协会的名义参加世界风能协会后,他积极参与和组织世界风能协会的活动,2004年被选为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
为表彰他对我国风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6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会一等奖,2004年在第三届世界风能大会上荣获世界风能奖。
2.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国内风工程的发展
1980年,作为国内风工程开拓者之一,倡议成立了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并在国内首次组织了桥梁风振座谈会和汽车空气动力座谈会。先后完成了我国海湾大桥、琪澳大桥、西陵大桥等10余座大跨度桥梁的抗风稳定性和斜拉桥拉索雨振机理的试验研究,对桥梁抗风设计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在建(构)筑物抗风设计方面,主持过中国-英国科技合作项目,在风洞中将高频底座天平技术应用于高耸建筑物静、动态风荷载的测量和动态响应特性的预测,并在国内进行推广。同时还将该技术用于长征型号捆绑火箭地面风载试验研究,对火箭抗风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车辆空气动力学方面,组织完成了东风、解放载重车和富康、捷达轿车等车辆减阻和行驶稳定性的研究。此外,还指导研究生对广—深线高速列车和时速250—300公里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特性和会车压力波特性进行研究,为我国高速列车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除了主要从事新能源(风能)研究工作外,在担任所长和总师期间,组织过风洞建设,主持过多项型号风洞试验和直升机风洞试验技术、飞行器气动布局、空气动力试验数据库、风洞天平设计方法等重点项目的研究,为我国最大的空气动力试验基地的建设,特别是低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二、人才培养工作
已培养风能和风工程专业的硕士生8名,博士生3名。正在培养博士生2名。另外,结合科研试验任务,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10余名。先后在国内沈阳工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等高等院校担任过兼职教授,进行讲学,协助培养研究生,还在原成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创办了风能大专班,为全国培养了30名风能专业技术人才。主编和参与编写了《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概论》教材以及《风力机结构动力学》、《风洞天平》、《风电场工程技术手册》、《风洞试验手册》和《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等著作。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97年荣获原国防科工委伯乐奖。
退休后,因工作需要返聘,他继续在风能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受聘担任国家风能工程技术中心的技术顾问,为我国大规模风能利用和风能技术的进步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有代表性的成果:
1.1990,壁压信息洞壁干扰修正方法在风力机等模型风洞试验中的应用与发展,原国防科工委,一等奖
2.1995,风力机偏航特性和叶片三维流动的研究,原国防科工委,一等奖
论文和著作目录:
1.An investigation of 6m Darrieus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1985,国际太阳能和风能会议文集(与王化伟合作)
2.An investigation of blockage corrections for wind turbine tests.1986,欧洲风能会议文集(与江桂清合作)
3.风力机翼型大攻角气动力手册.1988,中国风能中心
4.小型风电场规划方法研究报告.1988,中国风能中心
5.Pressure measurements on a 5.53mHAWT in CARDC 12m*16m wind tunnel.1989,欧洲风能会议文集(与Ronsten.G.等合作)
6.中国风力发电现状与发展.1990,亚太地区风能会议文集(与施鹏飞合作)
7.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user-injector type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1990,国际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会议文集
8.旋风型风能装置试验研究.1992,中国风能文集万国出版社(与王化伟合作)
9.Fluctuating pressure on two circular cylinders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1992,J. of WEIA(与孙天凤、顾志福等合作)
10.Flow visualization on a rotating wind turbine blade.1993,亚太地区风工程会议文集(与Dahlberg.J.A.等合作)
11.用改进的辅助变量法识别非定常气动力系数.1994,2,空气动力学学报(与李明水合作)
12.The execution of wind energy projects (1986-1993) between CARDC and FFA.1995,国际风能会议文集
13.Wind energy utilization in China.1995,世界太阳能进程研讨会文集
14.Recent advances of wind tunnel balance techniques in CARDC.1996,NASA/CP-1999-209101/PT2(与顾兴若合作)
15.Aerodynamic admittance of bridge deck sections.1997,欧洲与非洲风工程会议文集
16.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1999,1,太阳能学报
17.风力机结构动力学.1999,北航出版社(与李本立等合作)
18.关于在中国西部开发利用风能的建议.2000,科技工作者建议
19.风洞天平.2001,国防工业出版社(与顾兴若等合作)
20.风力发电机组规范.2002,交通出版社(与秦海岩等合作)
21.我国风工程研究现状与展望.2002,1,力学与实践
22.The development and certification of the wind turbines in China.2002,首届世界风能会议论文集
23.风洞实验手册.2003,航空工业出版社(与范洁川等合作)
24.风电场工程技术手册.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与宫靖远等合作)
25.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2005,国防工业出版社(与李明水等合作)
通讯地址
地址:210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办公室
电话:025-4893287
传真:025-4891512
E-mail:hhyae@nuaa.edu.cn
胡海岩,1956年生于上海。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力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经历:
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此后留校任讲师,1990年任副教授,1994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校长助理,1998年任副校长,2001年任校长。其间,1992年至1994年任德国Stuttgart大学力学研究所B洪堡基金研究员,1996年至1997年任美国Duke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客座教授。
学术兼职: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振动工程学报》副主编,《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等12种期刊的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及航空专业评审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4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学术业绩:
致力于非线性动力学、振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在时滞受控系统的稳定性与分叉、迟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碰撞振动系统分叉与控制等领域作出了贡献。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163篇,其中61篇被SCI收录,87篇被EI收录。论著被他人引用1350余次。应邀作国际会议大会报告10次。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飞行器中的非线性隔振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
简 历
1940年7月26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7-1962年 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
1962-1966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66-198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实员、助研、副研
1988-199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90),历任基
础室、环流室主任,环境中心学委会主任
199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任职
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
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主席
Int.J of Sed. Chinese Phys.Lett.《力学进展》,《力学学报》
等刊物编委
LNM、LASG、LOE、LT等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
主要论著
1 李家春,摄动级数的奇性判别法,中国科学,1982,25(6):504-510
2 李家春,广义Rayleigh变分原理,中国科学,1983,26(8):727-735
3 Li JC, Hui WH,Donelan MA, Effects of velocity shear on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wave trains,in "Nonlinear
Waves",by Morikawa,K.Maruo,H.(Eds.)Berlin,
Springer-Verlag,1988:213-220
4 Li JC,Allen T.Chwang,Effects of nonuniform current on
the wave field,in Proceedng of ISOPE,1994:125-132
5 He GW,Li JC. The mechanism of pattern selections of CMLS,
Phys,Letters,1994,A185:55-58
6 Li JC, Kwok YK,Fung Jimmy CH.Vortex dynamics in the studies
of looping in tropical cyclone tracks, Fluid Dyn.Res,1997,21:57-71
7 Li JC, Yao DL,Shen WM,Studies on the terrestrial interface
processes inarid areas' J.Arid Environ,,1997, 36:25-36
8 李家春,吴承康,环境力学和可持续发展,力学进展,1998,18
(4):433-441
9 李家春,谢正桐,植被湍流的大涡模拟,力学学报,1999,31
(4):406-413
10 李家春,周显初,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通讯地址
地址:100080 北京北四环西路15号中科院力学所
电话: 86-10-62633488
传真: 86-10-62561284
E-mail: jcli05@imech.ac.cn
《力学进展》和《工程力学》副主编、《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杂志Computer,Material and Continua编委。1987-1989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3、1995-1996年曾分别任英国UMIST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和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弹性稳定性、弹塑性动力学及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弹性系统稳定性理论、结构冲击动力响应与失效、层状介质和复杂结构的波传播及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现任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力学进展》和《工程力学》副主编、《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杂志Computer,Material and Continua编委。1987-1989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3、1995-1996年曾分别任英国UMIST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和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弹性稳定性、弹塑性动力学及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弹性系统稳定性理论、结构冲击动力响应与失效、层状介质和复杂结构的波传播及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现任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简 历
1938年11月12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8年~1964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学习至毕业
历任:英国Sheffield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Brown大学工学院访问教授;
法国ENCP大学材料研究设计中心访问教授;
瑞典Lulea大学固体力学系访问教授
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力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曾任:《国际工程断裂力学》杂志编委;
《力学学报》主编;
《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
《力学进展》常务编委
主要奖励
1 《裂纹顶端弹塑性应力应变场和断裂准则》
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1995年获中国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2 《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
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获奖,王自强是三级子课题负责人)
3 《复合型裂纹脆性断裂及断裂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一获奖人)
4 《加筋和夹层板壳的稳定性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二获奖人)
主要论著
1 平面应变Ⅰ型非线性裂纹问题的高阶渐近解. 中国科学A辑,
1986,2:182~194
2 Higher order analysis of crack tip fields in elastic power
law hardening materials.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1993,41(4):665~687
3 平面应力裂纹问题的高阶渐近场. 中国科学A辑,1992,5:512~519
4 The interfacial crack between two dissimilar elastic-plastic
materials. Acta Mechanica Sinica,1992,8(2):147~155
5 Elastic-plastic asymptotic fields for cracks on bimaterial
interfaces.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1990,37(3):527~538
6 Fracture criterion based on the higher-order asymptotic fiel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5,73:39~50
7 Dislocation nucleation and emission from crack t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5,69:295~306
8 Fracture criteria for combined cleavage and dislocation
emission.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1996,74(4):983~1001
9 A unified model for dislocation nucleation,dislocation
emission and dislocation free z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6,78:227~239
10 Effective elastic moduli of two dimensional solids with
multiple cracks. Science in China,1998,41(10):1114~1120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
1 细观力学;
2 塑性应变梯度理论;
3 铁电材料本构关系
通讯地址
地址:10008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力学所
电话:(010) 62545533-2120
E-mail:tcwang@cc5.imech.ac.cn
简 历
1954年2月16日
出生于北京海淀区清华圆
1973~1976年
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学习,本科毕业
1977~1978年
江西省景波机械厂一车间工艺员
1978~1981年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研究生,获固体力学专业硕士
1981~1984年
美国BROWN大学固体与结构专业博士
1985~2004年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4年9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06年8月~至今
浙江大学校长
重要的社会兼职
1987年8月~1988年5月 英国皇家学会邀请学者;
1988年6月~9月 法国教育部聘请客座教授;
1990年7月~10月 美国BROWN大学客座教授;
1993年7月~10月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1993年10月~11月 加拿大NSERC邀请学者;
1995年6月~10月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6年10月~1997年2月 台湾大学特案研究员;
1998年1月~4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6年起 当选为中国科协常委;
1998年 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亚太断裂学
会副主席;
破坏力学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3)、系主任(1997);
担任《力学学报》主编;
国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
《Fatigue and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Materi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n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的编委。
主要论著
1 Yang W,Suo Z and Shih C F. Mechanics of dynamic debonding.
Proc. Roy. Soc. London,Ser. A,1991,433:679~697
2 Yang W and Wei YG. Progressive damage along kink bands in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 blocks under compression. Int.
J. Damage Mechanics,1992,1(1):80~101
3 Yang W and Lee WB. Mesop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Berlin:Springer-Verlag,1993
4 Yang W,Tan HL and Guo TF. Evolution of crack tip process
zon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4, 2: 767~782
5 Yang W and Suo Z. Cracking in ceramic actuators caused by
electrostriction. J. Mech. Phys. Solids, 1994, 42: 649~663
6 Yang W,Wang W and Suo Z. Cavity and dislocation buckling
due to electric current. J. Mech. Phys. Solids,1994,42(6):
897~911
7 杨卫. 宏微观断裂力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8 Zhu T,Yang W and Guo TF. Quasi-cleavage processes driven
by dislocation pileups,Acta Metall. Mater. 1996,44:
3049~3058
9 Yang W and Zhu T. Switch-toughening of ferroelectrics
gauged by electric fields. J. Mech. Phys. Solids,1998,46:
291~311
10 Yang W and Ma C-C. Orthotropic transform for planar
anisotropic elasticity and reduced dependence of
elastic constants,Proc. Royal Soc. London,Ser. A.,
1998,454:1843~1855
通讯地址
地址:310027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E-mail:yw-dem@tsinghua.edu.cn
简 历
1951年7月 生于福建省厦门市
1977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981年 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中科院力学所工作
1991年 在中科院力学所获博士学位。
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 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渥太华物理冶金研究所从事断裂力学与断裂物理的合作研究
1989年9月至1990年12月 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机械与化工系从事疲劳短裂纹与缺口裂纹分析的合作研究。
主要任职
洪友士,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常务编委;"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Information"、《固体力学学报》、《机械强度》编委。
研究领域为材料力学性能与内部结构,主要学术成果有:
钢中第二相颗粒的数量、尺度及分布影响变形、断裂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机制;
孔边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和塑性区分析并用于高双向循环应力下孔边裂纹扩展模型;
合金材料中疲劳短裂纹萌生和发展群体损伤演化的规律和分析模型;
激光处理的金属表层材料的微细结构和力学行为。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获授权专利2项;
获1996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第二获奖人);
获199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主要论著
1 HONG Youshi, K. J. Miller and M. W. Brown, Complex Stress Functions and Plastic Zone Sizes for Notch Cracks Subjected to Various Loading Condition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91), Vol.14, p.237-258.
2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Orientation Preference and Fractal Character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in a Weld Metal. J. Mater. Sci., (1991), Vol.26, p.1821-1826.
3 HONG Youshi, M. W. Brown and K. J. Miller, Fatigue Crack Growth from a Circular Notch under High Levels of Biaxial Stres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92), Vol.15, p.1185-1197.
4 FANG Biao, HONG Youshi and BAI Yilo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Numerical Density Evolu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Acta Mechanica Sinica, (1995), Vol.11, p.144-152.
5 HONG Youshi, GU Ziyan, FANG Biao and BAI Yilong, Collectiv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 (1997), Vol.75, no.6, p.1517-1531.
6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An Analysis of Collective Damage for Short Fatigue Cracks Based on Equilibrium of Crack Numerical Density,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98), Vol.59, no.2, p.151-163.
7 HONG Youshi, QIAO Yu, LIU Na and ZHENG Xiuhua, Effect of Grain Size on Collective Damage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Life Estimation for a Stainless Steel,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1998), Vol.21, no.11, p.1317-1326.
8 WANG Huicai and HONG Youshi, Application of Enthalphy Method for Moving Boundary Problem in Laser Surface Melti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9), Vol.12, no.3, p.198-205.
9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Singularity Characteristics for a Lip-Shaped Crack Subjected to Remote Biaxial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99), Vol.96, no.3, p.203-214.
10 HONG Youshi and QIAO Yu, An Analysis on Overall Crack-Number-Density of Short-Fatigue-Crack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99), Vol.31, p.525-534.
通讯地址
地址:100080 北京中关村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电话:(010) 6261 3730
Fax: (010) 6256 1284
E-mail: hongys@lnm.imech.ac.cn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流体力学。研究方向:湍流理论及数值模拟。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佘振苏,男,江苏省人,1962年8月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现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
佘振苏教授研究成果涉及流体力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十多年来,佘振苏教授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有十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和Phys. Rev. Lett.上,4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SCI杂志上,这些论文被累计引用次数超过1580次,20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佘振苏教授创建的湍流层次结构理论,在国际湍流界有重大影响。1999年回国工作以来积极组织推动我国流体力学的合作研究,推动学术交流,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 为湍流研究及跨学科的力学及应用数学研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高水平的工作。
研究方向
将湍流层次结构模型发展成系统的复杂系统层次结构理论,并应用于研究大气科学
生命科学中的多层次复杂系统。
湍流及复杂流动中层次结构的系统研究
湍流的数值模拟
大气科学中的层次结构研究
生物基因遗传信息的层次结构研究
获得奖励
1993年获美国青年科学家Sloan奖
1998年获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
1999年获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称号
1999年获教育部优秀回国人员奖励基金
200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学术职务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大学理论生物中心副主任
Jornal of Turbulence杂志编委
研究成果
1. 发现三维各向异性流动的动力α不稳定性
2.首先开展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超大规模(5123)直接数值模拟
3.首先发现湍流的涡丝、涡片及涡球结构(1990)
4.创新性地建立湍流层次结构标度律模型(1994)
以上工作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39篇,这些论文被SCI引用超过1500次。
代表论文
1 Cao, N., Chen, S. & She, Z-S., Scaling and Relative Scaling in Navier-Strokes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6, 3711 (1996)
2 She, Z-S. & Waymire E. C., Quantized energy cascade and Long-Poisson statistics in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4, 262 (1995)
3 She, Z-S. & Leveque, E., Universal scaling laws in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2, 336 (1995)
4 She, Z-S. & Jackson E., Constrained Euler systerm for Navier-Strokes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4, 262 (1995)
5 She, Z-S., Chen, S., Doolen, G., Kraichnan, R. H. & Orszag, S. A., Reynolds number dependence of isotropic Navier-Strokes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0, 3251-3254 (1993)
6 She, Z-S., Aurell, E., & Frisch, U., The inviscid Burgers equation with initial data of Brownian type, Comm. Math. Phys.148 , 623-641 (1992)
7 She, Z-S., Physical model of intermittency in turbulence: near dissipation range nongaussian Statistics, Phys. Rev. Lett. 66(5), 600 (1991)
8 She, Z-S. & Orszag, S. A., Physical model of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in turbulence: Inertial range non-gaussian statistics, Phys. Rev. Lett. 66 (13), 1701 (1991)
9 She, Z-S. Jackson, E. & Orszag, S. A.,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homogeneous turbulence: models and simulations, Proc. R. Soc. London A, 434,101-124 (1991)
10 She, Z-S. Jackson, E. & Orszag, S. A., Intermittent vortex structure in homogeneous isotropic turbulence, Nature, 433, p.226 (1990)
简 历
1978年8月 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同年考上该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3年8月 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3年9月~1985年3月 美国马里兰作博士后
主要社会兼职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学报》、《航空学报》编委,“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荣誉
1996年被航空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论著
1 Sun M, Hamdani H., Separation control by alternative tangential blowing/suction. AIAA Journal,39, 2001, 735-737
2 Sun M, Liu JC., Vortex method and starting flow around a circular cylinder. AIAA Journal, 29(12), 1991,2029-2030
3 Wang CY, Sun M., Separation control on a thick airfoil with multi-slots blowing at small speeds. Acta Mechanica, 143, 2000, 215-227
4 Lan SL, Sun M., Aerodynamic properties of a wing performing unsteady motions at low Re. Acta. Mechanica, 149, 2001,135-147
5 Sun M, Tang J., Unstedy aerodynamic force generation by a model fruid fly wing in flapping motion. J. Exp. Biol., 205, 2002, 55-70
6 Sun M, Tang J., Lift and power requirements of hovering flight in Drosophila virilis. J.Exp. Biol., 205,2002, 2413-2427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
动物飞行的仿生流体力学、流动控制、旋翼复杂流动等。
通讯地址
地址:10008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
电话:82313027
E-mail: Sunmao@public.fhnet.cn.net
简 历
1938年8月21日 出生广东省普宁市
1954 年9月至1958年7月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士(B.Sc)
1966年10月至1968年4月 英国南咸普顿(Southampton)大学航空与航天系哲学博士(PhD)
1983年12月 英国南咸普顿(Southampton)大学航空与航天系科学博士(DSc)
1968年至1973年 英国南咸普顿(Southampton)大学航空航天系讲师
1974年至1979年 加拿大滑铁卢(Waterloo)大学应用数学系副教授
1979年至1994年 加拿大滑铁卢(Waterloo)大学应用数学系和机械工程系教授
1991年12月至今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教授
1994年至1997年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
1999年3月至今 香港科技大学科学计算研究中心主任
1980年 美国太空总署(NASA)Ames 研究中心和美国海军研究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客座教授
1994年至今 加拿大滑铁卢(Waterloo)大学应用数学系兼职教授
1997年至今 浙江省水力河口研究院名誉顾问
2000年至今 北京计算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顾问
研究领域
计算流体力学;高速飞行空气动力稳定性理论;水波的非线性理论;偏微分方程的相似解方法
主要论著
1 Hui, W. H.,Stability of oscillating wedges and caret wings in hyper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s,,AIAA Journal,1969 年,7,1524-1530 (This paper was singled out by the Journal editor for its excellence; see Astronautics and Aeronautics, Vol. 8, page 23, January 1970.)
2 Hui, W. H., Tobak, M.,Unsteady Newton-Busemann flow theory, Part I: Aerofoils,AIAA Journal,1981 年,19,311-318
3 Hui W. H., Tobak, M.,Bifurcation analysis of aricraft pitching motions about large mean angles of attack,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1984 年,7,113-122
4 Hui, W. H., Hamilton, J.,Exact solutions of a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 applied to gravity waves,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79年,93,117-133
5 Dungey, J. C., Hui, W. H.,Nonlinear energy transfer in a narrow gravity-wave spectrum,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979 年,A368,239-265
6 Donelan, M. A., Hamilton, J., Hui, W. H.,Directional spectra of wind-generated waves,Philos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985 年,A315,509-562
7 Ma, P. K., Hui, W. H.,Similarity solutions of the two-dimensional unsteady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90 年,216,537-559
8 Hui, W. H., Loh, C. Y.,A new Lagrangian method for steady supersonic flow computation, Part II: slip-line resolution,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1992年,103,450-464
9 Hui, W. H., Li, P. Y., Li, Z. W.,A unified coordinate system for solving the two-dimensional Euler equation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1999 年,153,596-637
10 Hui, W. H., Kudriakov, S.,Computation of the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using the unified coordinates, 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2002 年, 23,1616-1654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
在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独创了统一坐标方法:它包括Euler和Lagrange 坐标等作为特殊情况, 将它们统一起来,吸收它们的优点而又避免它们的缺点。主要好处是:(1) 准确地捕捉接触面(又称滑移面),(2)准确地捕捉激波,(3) 计算物体绕流时无需生成网格。在应用方面,成功地仿真及预报钱塘江的涌潮。
通讯地址
地址:香港九龙清水湾香港科技大学数学教授兼科学计算研究中心
电话:(852) 2358 7415(O), (852) 2358 2076 (H)
传真:(852) 2358 1643
E-mail: whhui@ust.hk
简 历
1958年~1964年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本科
1964年~1968年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
1980年~1983年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PhD)
1968年~1979年 一机部所属厂所,设计及研究工程师
1980年~1983年 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1984年 美国Brown大学研究人员
1984年~1991年 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力学
教研室主任
1991年 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会访问学者
1992年~1995年3月 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UMIST) 机械工程系
教授(Reader)
1995年4月~至今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主要任职
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UMIST)、
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Swinborne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Int J Mech Sci(国际机械科学学报),Int J Impact Engng(国际冲击
工程学报),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应用力学学报:编委
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香港力学学会会长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
香港研究资助局工程评议组成员
荣誉和奖励
英国剑桥丘吉尔学院海外院士,1988 & 1991
英国皇家学会访问学者,1991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博士(Doctor of Science),1995
主要论著
1 TX Yu and W Johnson. The Plastica:the large elastic-plastic deflection of a strut. Int J Non-Linear Mech,1982,17,195~209
2 TX Yu and W Johnson. The large elastic-plastic deflection with springback of a circular plate subjected to circum-ferential moments. ASME J Appl Mech,1982,49,507~515
3 TX Yu and W Johnson. Cylindrical bending of metal strips. Metals Technology,1983,10,439~448
4 PS Symonds and TX Yu. Counterintuitive behaviour in a problem of elastic-plastic beam dynamics. ASME J Appl Mech,1985,52,517~522
5 XQ Wu,C Liu and TX Yu. A bifurcation phenomenon in an elastic-plastic symmetrical shallow truss subjected to symmetrical load. Int J Solids Struct,1987,23,1225~1233
6 余同希. 塑性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 TX Yu and WJ Stronge. Large deflection of a rigid-plastic beam-on-foundation from impact. Int J Impact Engng,1990,9,115~126
8 XD Wang and TX Yu. Parkes revisited:effect of elastic deformation at the root of a cantilever beam. Int J Impact Engng,1991,11,197~209
9 余同希,章亮炽. 塑性弯曲理论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1992
10 WJ Stronge and TX Yu. Dynamic Models for Structural Plasticity. Springer-Verlag,London,1993
11 TX Yu. Elastic effect in the dynamic plast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Chapter 9 in Structural Crashworthiness and Failure,ed. N Jones and T Wierzbicki,341~384,Elsevier,1993
12 余同希,华云龙. 结构塑性动力学引论.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3 XY Su,TX Yu and SR Reid. Inertia-sensitive impact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s. Part I:Effects of inertia and elasticity,Int J Impact Engng,1995,16,651~672
14 TX Yu,JL Yang,SR Reid and CD Austin. Dynamic behaviour of elastic-plastic free-free beam subjected to impulsive loading. Int J Solids Struct,1996,33,2659~2680
15 TX Yu and LC Zhang. Plastic Bend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s. 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1996
16 TX Yu,JL Yang and SR Reid. Interaction between reflected elastic flexural waves and a plastic "hinge" i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pulse loaded beams. Int J Impact Engng,1997,19,457~ 475
17 SR Reid,TX Yu and JL Yang. An elastic-plastic hardening-sodtening cantilever beam subjected to a force pulse at its tip:a model for pipe whip. Proc R Soc Lond A 454,1998,997~1029
18 TX Yu,XM Tao and P Xue. Energy-absorbing capacity of grid-domed textile composites.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60,785~800
19 TX Yu and FL Chen. A further study of plastic shear failure of impulsively loaded clamped beams. Int J Impact Engng,2000,24,613~629
20 TX Yu,QP Sun and JK Kim ed.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Plasticity. Trans Tech Publications,Zurich,Switzerland,2000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
1 金属板壳在成型过程中的回弹与皱曲;
2 柔性杆件的塑性大变形;
3 结构在冲击下的动力响应与失效;
4 结构动力响应中的异常行为;
5 梁中的塑性弯曲波;
6 惯性敏感能量吸收结构;
7 材料的软化效应和弹性效应对结构动力行为的影响;
8 弹塑性地基梁的静、动力行为;
9 非完善结构在冲击下的动力行为;
10 纺织复合材料的能量吸收性能;
11 工地安全帽及自行车安全帽的抗冲击性能与老化效应;
12 交通安全与防护结构
通讯地址
地址: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