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合材料力学专业委员副主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执行主编,《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编委,《力学进展》常务编委,《力学学报》编委,《复合材料学报》编委、《工程力学学报》编委、《机械强度》编委、《应用基础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试验技术与试验机》编委。在电磁固体力学与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先进材料的多功能设计与强韧化原理、微纳米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973”项目、国防“973”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防武器预研项目等。在先进材料的变形与断裂行为的研究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所提出的铁电材料本构关系成为国际上认可的三种代表性本构关系之一。至今已发表SCI论文101篇。2002年获得教育部“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此外,自行与合作研制了多种实验设备,如力-电耦合加载与测量设备、力-磁耦合加载与测量设备,微型加载试验机,和机械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双轴10吨四缸电液伺服试验机和我国第一台卧式动静态电液伺服显微观测系统,申请发明专利11项。1999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香港Croucher基金会基金资助在香港大学做客座教授,2001年应邀到美国普渡大学做客座教授,2006年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做客座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多次主办和主持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迟滞非线性系统实验建模、结构碰撞振动分析、时滞系统稳定性和分叉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4部,发表期刊论文176篇。论文被SCI收录56篇,他人引用110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获首届徐芝伦力学奖一等奖。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副主编、《力学学报》等12种期刊编委。任期内负责主办IUTAM非线性动力学会议、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会议、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履行了上述期刊编委职责。
主要从事湍流研究,是国际著名的SL湍流标度律模型的作者,研究成果涉及天文学,流体力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突出的研究成果包括湍流小尺度基本涡结构的发现(Nature,1990)和湍流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和发展(Phy. Rev. Lett. 1994,1995,2002)。99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潜心从事湍流基础研究,并发展了生物基因结构、病毒进化等方面的交叉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佘振苏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论文被累计引用次数超过1800次。回国后,佘振苏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973项目3项,获得专利1项;曾获美国青年科学家Sloan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长期以来全力支持中国力学学会的工作,是学会第七届特邀理事。
联系方式:
地址: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 100084。
电话:010-62785543转801
Email:ryx@tsinghua.edu.cn
个人简历:
任玉新,88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士。93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博士学位。97年起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1995.10-1997.4,1999.10-2000.4期间为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求解可压缩流动的高分辨率高精度激波捕捉格式,计算不可压缩流动的高阶投影方法,叶轮机械中的动静叶干涉和非定常流动,飞行器动导数的计算方法,激波反射问题,火灾烟气输运的数值模拟。
科研项目:
火灾烟气运动及有害组分迁移规律, 973项目, 2002-2006
压气机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 国际合作项目, 2003-2007
跳水运动员入水过程分析, 科技奥运项目, 2003-2005
基于次特征理论的迎风格式,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6-2008
教学工作:
本科生计算流体力学
研究生高等计算流体力学
成果及论著:
1.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Ren YX, A Robust Shock Capturing Scheme Based on the Rotated Riemann Solver, Computers & Fluids, 2003,Vol. 32 No.10 pp 1379 -1403.
3. Ren YX ,Liu ME, Zhang HX, A Characteristic-Wise Hybrid Compact-WENO Scheme for Solving Hyperbolic Conservation Law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2003,Vol.192, No.2, pp 365-386.
4. Liu ME, Ren YX, Zhang HX, A Class of Fully Second Order Accurate Projection Methods for Solving the In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2004,Vol.200, No.2, pp 325-346.
5. Tan LX, Ren YX, Wu ZN,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the near flow field and shape of Mach stem in steady flow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2006, vol. 546, pp. 341-362.
6. Ren YX,Jiang YX,Liu ME,Zhang HX,A Class of Fully Third-Order Accurate Projection Methods for Solving the In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Acta Mechanica Sinica,2005,Vol.21,No.6,pp. 542-54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院研究生教学副院长。
1962年2月生,吉林长春人。
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
现任“国家高技术863-705主题专家组”的同行专家,国务院学位办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研究小组专家(数学基础组组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所评估专家。
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一个可综合考虑非线性,误差和不确定性问题的新科学求解体系―集合理论凸方法开展研究工作。是在国际力学界最早提出用集合理论凸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工程不确定问题的少数学者之一。
近5年来,和国内外合作者一起,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经SCI检索,论文被收录20条,被引用100余次,其中被SCI引用69次,非SCI引用50余次,经EI检索,论文被收录25条,出版专著1部。
美国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Noore教授在其计算结构力学方面的综述性论文中,将集合理论凸方法和概率统计方法,模糊理论一起定为计算结构技术在二十世纪最新进展之一所引用的论文就是邱志平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的论文。
由于成果具有创新性,1992年2月至2000年12月受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资助在德国作洪堡研究工作;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从事力学研究和教育工作20余年。在实验固体力学方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百余篇,申请专利多项。近年来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下,以实验力学相关的微纳米技术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基于原子力显微扫描和数字图象相关的纳米尺度面内位移场测量研究,给出了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方法和技术. 在MEMS工艺相关的结构力学性能预测和在位监测研究方面,提出了高敏感度的等离子过刻监测结构;设计并制造出基于偏置扭转梁的单轴和双轴新转镜,提出了在麦克风波纹膜片中加入优化预应力提高声学灵敏度的新概念。在微颗粒集合体的微观损伤预测和颗粒接触作用研究方面,对材料表面变形前后的的数字图象相关分析,可以预测集合体内部的微损伤积累和裂纹扩展方向。在基于偶对力学的微粒离散介质中体波传播规律研究方面,发展了在三维介质中波传播频散分析的理论,其包含颗粒尺度和材料参数的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特异细胞的超声波检测中。
当前更加关注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结合,研究细胞/组织的生物力学、微米纳米技术及应用研究、医学信号检测与图像处理等方面的问题。现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等。并任《力学学报》常务编委,《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固体力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编委,《实验力学》副主编,《Int. J. Mech of Time Dependent Mater.》,《Int. J. Appl. Math. Mech.》,《Int. J. Mech. of Solids》等国际杂志的编委等,以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等学术任职。
在力学教育方面,除了讲授“力学实验(固体)”、“工程力学实验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课程外,还培养了二十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另外,在中国力学学会和国家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和2004年成功地组织了两次IUTAM国际暑期学校,主题分别为“非均质材料的非线性力学”和“细胞与分子生物力学”。期间邀请了国际著名的学者前来讲授国际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大力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合材料力学专业委员副主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执行主编,《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编委,《力学进展》常务编委,《力学学报》编委,《复合材料学报》编委、《工程力学学报》编委、《机械强度》编委、《应用基础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试验技术与试验机》编委。在电磁固体力学与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先进材料的多功能设计与强韧化原理、微纳米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973”项目、国防“973”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防武器预研项目等。在先进材料的变形与断裂行为的研究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所提出的铁电材料本构关系成为国际上认可的三种代表性本构关系之一。至今已发表SCI论文101篇。2002年获得教育部“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此外,自行与合作研制了多种实验设备,如力-电耦合加载与测量设备、力-磁耦合加载与测量设备,微型加载试验机,和机械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双轴10吨四缸电液伺服试验机和我国第一台卧式动静态电液伺服显微观测系统,申请发明专利11项。1999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香港Croucher基金会基金资助在香港大学做客座教授,2001年应邀到美国普渡大学做客座教授,2006年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做客座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多次主办和主持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迟滞非线性系统实验建模、结构碰撞振动分析、时滞系统稳定性和分叉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4部,发表期刊论文176篇。论文被SCI收录56篇,他人引用110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获首届徐芝伦力学奖一等奖。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副主编、《力学学报》等12种期刊编委。任期内负责主办IUTAM非线性动力学会议、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会议、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履行了上述期刊编委职责。
主要从事湍流研究,是国际著名的SL湍流标度律模型的作者,研究成果涉及天文学,流体力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突出的研究成果包括湍流小尺度基本涡结构的发现(Nature,1990)和湍流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和发展(Phy. Rev. Lett. 1994,1995,2002)。99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潜心从事湍流基础研究,并发展了生物基因结构、病毒进化等方面的交叉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佘振苏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论文被累计引用次数超过1800次。回国后,佘振苏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973项目3项,获得专利1项;曾获美国青年科学家Sloan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长期以来全力支持中国力学学会的工作,是学会第七届特邀理事。
在仿生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国际公认的成果。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最突出的成果是:揭示了昆虫飞行产生高升力的三个机制;揭示了昆虫的悬停飞行是动不稳定的。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刊物《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二次撰文予以介绍。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力学进展》、《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力学与实践》编委。
张伟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作。
1997年天津大学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7年11月晋升为教授
1999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
2002.10-2003.9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教授。
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编委。
主要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在科研方面, 近几年来一直从事非线性动力学、分叉与混沌,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 机电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分叉和混沌,规范形的理论和应用,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摄动法,参数激励非线性系统,弹性薄板的全局动力学,柔性梁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缆索的非线性动力学,减振器的非线性动力学,柔性机器人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Hamilton系统的全局动力学,混沌运动的控制, 流体诱发的机械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
2001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199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八五”科技攻关、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式振动磨的研制”项目获国家级科技成果证书和天津市科技成果证书。作为主要成员还参加了多个科研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Nonlinear Dyna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Physica Sinica》、《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力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等一些国内外重要和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12篇论文被国际权威文摘SCI收录, 20多篇论文被EI、ISTP和SA等收录。1994年获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去美国参加了“第五届非线性振动、稳定性和结构动力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全体大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2001获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去美国参加了“ASME 2001设计工程学术会议”, 在分组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1999年中国科协第四十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执行主席,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动力学, 振动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执行主席。美国2003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RD&D Expo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组会执行主席。《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力学学报》、《物理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和《非线性动力学学报》的审稿人。
1991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断裂与损伤专业组副组长、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编委、《力学季刊》副主编。2000年获得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上海市优秀曙光学者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十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40多篇,被他人引用160多次(据SCI)。
目前任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学报》、《力学学报》编委、《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等期刊编委。参与编写中文专著一本,英文专著两本,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各类论文已被他人SCI论文引用230余次。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奖二等奖(排名2/8);2002年获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在学会的支持下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4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促进了力学工作者和压电器件行业技术人员的广泛交流;2005年承办了“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和“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2006年举办了“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chanical Waves in Solids”。
从事力学研究和教育工作20余年。在实验固体力学方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百余篇,申请专利多项。近年来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下,以实验力学相关的微纳米技术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基于原子力显微扫描和数字图象相关的纳米尺度面内位移场测量研究,给出了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方法和技术. 在MEMS工艺相关的结构力学性能预测和在位监测研究方面,提出了高敏感度的等离子过刻监测结构;设计并制造出基于偏置扭转梁的单轴和双轴新转镜,提出了在麦克风波纹膜片中加入优化预应力提高声学灵敏度的新概念。在微颗粒集合体的微观损伤预测和颗粒接触作用研究方面,对材料表面变形前后的的数字图象相关分析,可以预测集合体内部的微损伤积累和裂纹扩展方向。在基于偶对力学的微粒离散介质中体波传播规律研究方面,发展了在三维介质中波传播频散分析的理论,其包含颗粒尺度和材料参数的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特异细胞的超声波检测中。
当前更加关注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结合,研究细胞/组织的生物力学、微米纳米技术及应用研究、医学信号检测与图像处理等方面的问题。现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等。并任《力学学报》常务编委,《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固体力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编委,《实验力学》副主编,《Int. J. Mech of Time Dependent Mater.》,《Int. J. Appl. Math. Mech.》,《Int. J. Mech. of Solids》等国际杂志的编委等,以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等学术任职。
在力学教育方面,除了讲授“力学实验(固体)”、“工程力学实验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课程外,还培养了二十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另外,在中国力学学会和国家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和2004年成功地组织了两次IUTAM国际暑期学校,主题分别为“非均质材料的非线性力学”和“细胞与分子生物力学”。期间邀请了国际著名的学者前来讲授国际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大力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合材料力学专业委员副主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执行主编,《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编委,《力学进展》常务编委,《力学学报》编委,《复合材料学报》编委、《工程力学学报》编委、《机械强度》编委、《应用基础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试验技术与试验机》编委。在电磁固体力学与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先进材料的多功能设计与强韧化原理、微纳米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973”项目、国防“973”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防武器预研项目等。在先进材料的变形与断裂行为的研究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所提出的铁电材料本构关系成为国际上认可的三种代表性本构关系之一。至今已发表SCI论文101篇。2002年获得教育部“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此外,自行与合作研制了多种实验设备,如力-电耦合加载与测量设备、力-磁耦合加载与测量设备,微型加载试验机,和机械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双轴10吨四缸电液伺服试验机和我国第一台卧式动静态电液伺服显微观测系统,申请发明专利11项。1999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香港Croucher基金会基金资助在香港大学做客座教授,2001年应邀到美国普渡大学做客座教授,2006年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做客座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多次主办和主持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计划”入选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编委、《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报》等多个学报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等12个国家联合资助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DECOVALEX指导委员会成员。多次担当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副主席和学术(科学或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南非金山大学Senior Research officer、日本资源环境综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ITIT特别研究员等职。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智能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工作,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分别1、2项;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出版专译著4部,参编教材和论文集2部。在国际权威学报、国内核心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近50篇,EI收录150余篇、ISTP收录30余篇。在全国性大会和国际会议上多次应邀作大会报告。应邀到英国、日本、瑞典、法国、加拿大、美国、南非等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国际合作研究、讲学和学术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迟滞非线性系统实验建模、结构碰撞振动分析、时滞系统稳定性和分叉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4部,发表期刊论文176篇。论文被SCI收录56篇,他人引用110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获首届徐芝伦力学奖一等奖。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副主编、《力学学报》等12种期刊编委。任期内负责主办IUTAM非线性动力学会议、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会议、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履行了上述期刊编委职责。
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现在美国农业部土壤风蚀研究所作访问学者。近些年的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为本学科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在近地层风沙跃移运动模型的建立和数值计算、风沙电现象机理及其影响、以及风沙流实验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近地层风沙两相流的理论建模、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风沙电现象发生机理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实质性进展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开创了近地层风沙流中沙粒带电的实验测量与理论分析及其影响的研究,其中有关风沙流中沙粒带电与风沙电场的产生机理,以及风场-沙粒-静电力相互耦合模型的论文在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发表(该期刊为中科院地学一区学术期刊),并得到了其审稿人的高度评价,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8篇(其中属中科院地学一区SCI期刊论文3篇)。2000年入选为“教育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获中国力学学会授予的优秀力学教师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已参与完成973项目的一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和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
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昌大学固体力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美国数学学会会员,江西省第八届省政协委员,2004年被授予首届“江西省青年科学家”称号,1995年破格晋升为工程力学教授, 1984年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院计算力学硕士毕业,1998-2002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Kentucky 数学系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95年在德国Stuttgart University工程力学所做访问学者,2003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Kentucky 数学系担任助理教授职务。
长期从事工程力学教学工作,注重自身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本科生讲授过的课程有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Fortran语言、力学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等,为研究生开设过的课程有非线性有限元、连续介质力学、损伤力学、材料微结构理论、弹性波理论及其应用、材料加工新进展,群论基础、实变分析、高等塑性力学等。在材料微结构与金属力学性质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成果先后在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Journal of Elasticity、Acta Mechanica、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Mechanics of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这些论文有16篇被SCI收录,成果对于指导金属材料的成形加工和测量具有重要意义。负责的项目《材料力学性质与材料微结构的关系及其应用》2006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负责的项目《A Statistical Continuum Theory on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Elastic Polycrystals》2002年获美国肯塔基大学Rishel奖,参加的项目《有限变形、模糊及损伤弹塑性问题的研究》1995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持六个项目,其中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三个省部级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热弹性稳定性和振动、新型材料结构力学行为等。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功能梯度材料结构在热冲击下的动态响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2篇,EI收录21篇。发表论文的主要刊物有《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力学与实践》等。主持完成科研成果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3项,参加完成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主持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现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力学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除配合学会做好力学教学方面的工作外,还负责组织了近几届周培源力学竞赛,优秀力学教师和学生评选等专项工作。
1984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年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0年起独立主持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实验室,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结构-功能关系的生物力学理论、实验及其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17篇(平均影响因子4.10),单篇(Nature, 2003)最高引用64次。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学术荣誉。现任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流变学委员会唯一的中国籍委员;全国性学会流变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兼流变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所长。近20多年来,致力于流变力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长远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红箭八号反坦克导弹弹托流变成形技术研究”和“高温流变成形模具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其成果已用于工厂批量生产,至今长达20年之久,创造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曾荣获湖南省高校“六五”期间科技成果三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其中由SCI、EI、ISTP和英联邦刊物《Rheology Abstracts》收录30多篇。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3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编出版了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材《材料力学》、《工程力学》;2001年代表中国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在加拿大温哥华申请主办亚太地区第四届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PRCR4)获得一致通过,并作为大会主席于2005年8月在上海成功主办。编著的《ADVANCES IN RHE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一书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Science Press USA Inc.)美国分社正式出版。
主要学术成果有研制了基于微机群的KOKLE PC-Cluster 08-001a并行计算机,同时开发了计算力学并行处理系统和相应的工程软件系统。2004年9月这项成果通过新疆自治区科技厅鉴定(鉴定结果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KOKLE PC-Cluster 08-001a 并行计算获得了2005年度乌鲁木齐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得了2004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开始应用在固体力学,损伤力学,环境流体力学等领域里,并同时进行着更详细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正在参加和主持的科研项目有:①《聚合物凝聚态多尺度连贯研究》,该项目来自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②大规模FEM数值仿真与并行计算技术的研究开发,该项目来自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③“沙漠中沙粒的移动研究”,该项目来自日本东京理科大学重大合作研究项目的子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学术论坛上发表和宣读了近9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 收录13篇, EI收录8篇,ISTP收录 12篇。
近五年与中国力学学会及相关组织合作先后组织了①Numerical analysis in engineering –NAE2001,印尼苏门答腊岛大学承办,2001年3月;②力学与西部大开发, 新疆大学承办, 2001年8月;③2002年实验与计算力学国际学术会议,2002年8月;④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2004年8月;⑤21世纪运用工程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erformance based Engineering for 21st Century),2004年8月;⑥走到一起共同关注科学特别研讨会(Get Together with Interest in Science Special Symposium),2004年9月;⑦第六届固体断裂和强度国际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 Strength of Solids),2005年4月;⑧ Numerical analysis in engineering –NAE2005,2005年4月。
主要从事湍流研究,是国际著名的SL湍流标度律模型的作者,研究成果涉及天文学,流体力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突出的研究成果包括湍流小尺度基本涡结构的发现(Nature,1990)和湍流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和发展(Phy. Rev. Lett. 1994,1995,2002)。99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潜心从事湍流基础研究,并发展了生物基因结构、病毒进化等方面的交叉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佘振苏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论文被累计引用次数超过1800次。回国后,佘振苏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973项目3项,获得专利1项;曾获美国青年科学家Sloan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长期以来全力支持中国力学学会的工作,是学会第七届特邀理事。
在仿生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国际公认的成果。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最突出的成果是:揭示了昆虫飞行产生高升力的三个机制;揭示了昆虫的悬停飞行是动不稳定的。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刊物《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二次撰文予以介绍。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力学进展》、《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力学与实践》编委。
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3~1995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KARLSRUHE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土建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承担和完成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曾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边界元法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弹性地基上叠层复合材料厚板和叠层复合材料厚壳的基本解以及相应的边界元法。状态变量法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地基分析的状态变量法和层状压电材料分析的状态变量法。研究成果发表在《Int. J. Solids Structures》, 《Int. J. Engineering Science》,《中国科学》,《力学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并被SCI和EI收录。
长期从事广义参数有限元法、模糊随机变分原理和数值方法、建筑结构可靠度、建筑结构损伤断裂与环境行为分析、薄壁结构力学的有限元理论和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归国专项基金等科研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模糊随机变分原理和有限元法、薄壁结构力学中的广义参数有限元法和样条函数法等。在国际知名刊物Engineering Structures, 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以及国内核心刊物《应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等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促进了固体力学和结构分析的数值理论的发展。曾二次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广西第七届青年科技奖,并入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被授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广西力学学会的副理事长,积极协助理事长开展学会工作,为广西力学学科和力学学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伟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作。
1997年天津大学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7年11月晋升为教授
1999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
2002.10-2003.9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教授。
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编委。
主要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在科研方面, 近几年来一直从事非线性动力学、分叉与混沌,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 机电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分叉和混沌,规范形的理论和应用,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全局摄动法,参数激励非线性系统,弹性薄板的全局动力学,柔性梁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缆索的非线性动力学,减振器的非线性动力学,柔性机器人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Hamilton系统的全局动力学,混沌运动的控制, 流体诱发的机械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
2001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199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八五”科技攻关、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式振动磨的研制”项目获国家级科技成果证书和天津市科技成果证书。作为主要成员还参加了多个科研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Nonlinear Dyna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Physica Sinica》、《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力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等一些国内外重要和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12篇论文被国际权威文摘SCI收录, 20多篇论文被EI、ISTP和SA等收录。1994年获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去美国参加了“第五届非线性振动、稳定性和结构动力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全体大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2001获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去美国参加了“ASME 2001设计工程学术会议”, 在分组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1999年中国科协第四十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执行主席,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动力学, 振动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执行主席。美国2003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RD&D Expo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组会执行主席。《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力学学报》、《物理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和《非线性动力学学报》的审稿人。
承担完成各类科技项目48项,累计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其中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利部重点水利科技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引培项目等项目在流固耦合振动以及混凝土坝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在输流管道流体-结构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流体结构互动理论及其应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例如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Journal of Hydrodynamics、Modern Physics Letters B,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有8篇被SCI收录、22篇被EI收录,有2篇受到国际著名力学评论期刊“ASME Appl Mech Rev vol 54, no 5, 2001”的评论。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三等奖(排名第一)、水电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子题负责人)各1项。
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云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1989年起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去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分校土木工程系,1995年获博士学位,1991到1996年任高级研究助理。1996年起在分析设计应用公司(美国纽约)任高级软件科学家。1998年起作为高级研究科学家,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格伦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3月回浙江大学任长江特聘教授,后任浙江大学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中心、航空航天与力学系主任。
在英美两国十三年和回国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与科学计算。获得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著有10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专著章节。现为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等学会的会员或高级会员;《计算力学学报》、《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等学报的副编辑或编委。2004年当选为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ACM)和亚太计算力学协会(APACM)的理事;2005年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1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断裂与损伤专业组副组长、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编委、《力学季刊》副主编。2000年获得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上海市优秀曙光学者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十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40多篇,被他人引用160多次(据SCI)。
于1995年在爱尔兰国立大学都柏林大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书记。
从事固体力学、结构力学、断裂力学和非线性有限元的理论、数值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的研究。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次获得863和973项目子课题资助。先后负责中美和中日等7项国际合作项目;完成和正在进行几十项工业和国防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多篇,编著和译著出版书籍12部(500多万字)。从1996年起,担任国家级精品课材料力学的主讲工作;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25名,指导博士后3名(含法国1名)。
于1998、2000和2004年获得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一、二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柳州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兼任的主要社会工作和学术职务有: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力学杂志编委;国际杂志: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的学术顾问;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科力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副理事长;沈阳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总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教授,女,上海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37年生于四川重庆,1958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大学工作,1996年调往上海大学。程昌钧教授是我校力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与计算方法、非线性粘弹性理论及其应用、结构的屈曲与分叉。已在《中国科学》、《力学学报》、《Int. J. of Solids and Struc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与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和主编会议文集10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0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程昌钧教授在我校期间,曾兼任甘肃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应用数学和力学》、《固体力学学报》编委等职;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省部级以上各类基金十余项。程昌钧教授长期坚持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为力学专业本科生多次主讲的《弹性力学》主干基础课,是我校的名牌课程之一,曾获兰州大学主干课程优秀教学奖,她主编的《弹性力学》教材,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她在国内较早地开展结构的屈曲与分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为我系在国内力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之一。1996年调往上海大学后,任上海大学力学系主任,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及上海市各类基金五项等。
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力学与空天技术系主任,《力学进展》和《工程力学》副主编、《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杂志Computer,Material and Continua编委。1987-1989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3、1995-1996年曾分别任英国UMIST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和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弹性稳定性、弹塑性动力学及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弹性系统稳定性理论、结构冲击动力响应与失效、层状介质和复杂结构的波传播及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39年8月20日。江苏省南通市人,汉族。1955-196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本科,1960-196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64-2004年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工作。2004年底退休。
1980-1982年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进修,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Edward L. Wilson教授。曾赴美、德、法、意、葡、西、日、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和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和讲学。1982年回国后领导和组织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SAP84的开发和应用近30年,在国内拥有1000多家用户。他在大型特征值问题的求解、稀疏矩阵的快速解法、动力子结构和动网格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国内外学术大会邀请报告20余次。曾作为大会主席或合作主席主持过20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袁教授现任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ACM)执行局成员;亚太计算力学学会(APACM)执行局成员;国际系列会议EPMESC董事局成员;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学会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主任八年)、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国内若干学术杂志的编委。
国际上曾获2000年国际工程与科学计算学会(ICES)“T. H. H. Pian Medal(卞学鐄奖)”、2004年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ACM)“Fellow”奖、2004年亚太计算力学学会(APACM)“资深科学家”(Senior Scientists)奖和2010年IACM奖。国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七个五年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领导和组织国家科技部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北大课题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