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岩,男,工学博士,力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德国Stuttgart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美国Duke大学访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国际理论与应用联盟(IUTAM)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Acta Mechanica Sinica》等3种期刊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等5种SCI期刊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与航空、航天科技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带领学术团队建设成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培育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理论及其应用、纳尺度系统动力学方面作出了同行认可的贡献,解决了我国飞行器研制中的若干振动控制问题。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210篇,论著被他人引用3000余次。作为第一成果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科院力学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1998-2006)、副所长(1994-1998)。主要学术成果:钢中第二相颗粒影响变形、断裂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机制;孔边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和塑性区并发展孔边裂纹扩展模型;疲劳短裂纹群体损伤演化的规律与模型;亚微米/纳米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力学行为;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特性;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和原型桥设计;等。发表论文190余篇;获授权专利11项;获1996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获奖人);获1995年度杰青;是全国(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95/96年度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998年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Fatigue Fract Eng Mater Struct, Acta Mech Sinica, 《力学学报》,《力学进展》,《中国科学G》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1994-1998)、副理事长(1998-2002)。
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在重庆大学获生物力学博士(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年在重庆大学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访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兼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执委兼司库、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理事、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理事,Cellular & Molecular Bioengineering亚洲区主编、Molecular & Cellular Biomechanics、Journal of Biorheology编委等国际学术兼职。1990年起独立主持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实验室,研究方向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与组装、细胞-亚细胞力学-生物学耦合以及抗体药物设计与评价、空间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工程。发表SCI论文33篇,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SCI/EI)和《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等职。主持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工作,成功举办“第11届现代数学与力学学术会议”(2009,兰州),“力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级讲习班”(基金委,2009,上海),并在2009中国力学学会大会(郑州)上主持相关专题讨论。此前参与组织了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第2~5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1993,1998,2002,2007)和第7、9届现代数学与力学学术会议(1997,2004)。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项目,包括Physics of Fluids在内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流动稳定性,微纳尺度流动的介观理论等。
中科院力学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1998-2006)、副所长(1994-1998)。主要学术成果:钢中第二相颗粒影响变形、断裂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机制;孔边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和塑性区并发展孔边裂纹扩展模型;疲劳短裂纹群体损伤演化的规律与模型;亚微米/纳米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力学行为;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特性;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和原型桥设计;等。发表论文190余篇;获授权专利11项;获1996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获奖人);获1995年度杰青;是全国(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95/96年度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998年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Fatigue Fract Eng Mater Struct, Acta Mech Sinica, 《力学学报》,《力学进展》,《中国科学G》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1994-1998)、副理事长(1998-2002)。
胡海岩,男,工学博士,力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德国Stuttgart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美国Duke大学访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国际理论与应用联盟(IUTAM)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Acta Mechanica Sinica》等3种期刊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等5种SCI期刊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与航空、航天科技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带领学术团队建设成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培育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理论及其应用、纳尺度系统动力学方面作出了同行认可的贡献,解决了我国飞行器研制中的若干振动控制问题。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210篇,论著被他人引用3000余次。作为第一成果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姜宗林,1955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回国前在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任副教授,1999年度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兼任《Acta Mechanica Sinica》和《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学术期刊《Shock Waves》编委、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Physics and Thermophysics》国际咨询编委。《力学进展》常务编委、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十四届国际激波会议主席(2004),国际激波研究院总务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激波和爆轰物理;高焓非平衡流动;脉冲爆轰推进方法;高焓激波风洞技术;计算流体力学。
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在重庆大学获生物力学博士(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年在重庆大学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访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兼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执委兼司库、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理事、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理事,Cellular & Molecular Bioengineering亚洲区主编、Molecular & Cellular Biomechanics、Journal of Biorheology编委等国际学术兼职。1990年起独立主持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实验室,研究方向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与组装、细胞-亚细胞力学-生物学耦合以及抗体药物设计与评价、空间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工程。发表SCI论文33篇,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王建祥,1995年毕业于悉尼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1997年分别在英国和丹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系主任。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非均质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研究,在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断裂和强度分析、优化设计、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非均质材料细观力学和广义传导性能、纳米力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担任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nce China (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固体力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编委。王建祥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荣誉,以及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2006-2010)、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第23届国际力学大会(ICTAM2012, 北京)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联合主任、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工程力学》主编、《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国际杂志construction Innovation编委和《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非力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各一项,1991年获“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延续资助),1995年获宝刚教育奖优秀老师特等奖(第一名),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老师等奖励,1998年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名(第一作者)。2000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分别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和二等奖(唯一完成人)各一项。
1989年创立了有限元线法,并对其作了系统的开发与发展。1993年出版了独著的国内外首部有关该法的英文专著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Lines。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近年出版了《结构力学教程》(第四作者)、《程序结构力学》(唯一作者)、《Fortran 90编程指南》(第一译者)、《结构力学求解器》(第一作者)等面向21世纪的教材和软件。已培养博士10几名、硕士数十名。
翟婉明,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way、振动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铁道学报等期刊编委,振动与冲击编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工程振动特别是铁路工程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及中国图书奖,并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主持完成的成果“列车过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安全评估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个人曾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全国工程科学首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仲政,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EMS、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编委,《力学季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是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计算力学与仿真、结构的振动、噪声与控制。
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得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功能梯度材料与结构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等重要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SCI/EI)和《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等职。主持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工作,成功举办“第11届现代数学与力学学术会议”(2009,兰州),“力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级讲习班”(基金委,2009,上海),并在2009中国力学学会大会(郑州)上主持相关专题讨论。此前参与组织了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第2~5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1993,1998,2002,2007)和第7、9届现代数学与力学学术会议(1997,2004)。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项目,包括Physics of Fluids在内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流动稳定性,微纳尺度流动的介观理论等。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3和199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97至2001年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1至2009年任教西安交通大学。现为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和《Multidispline Model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期刊编委。
主要在机敏材料与智能结构力学、超轻多孔材料力学和微纳米力学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SCI引用700多篇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省部级一等奖3项等荣誉和奖励。
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智能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作为首席科学家,与谢和平院士联合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2008年结题);2009年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先后主持锦屏II水电站、水布垭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糯扎渡水电站、福宁高速公路八尺门滑坡以及多个矿山等的岩石力学问题研究重点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作为参加人,还获得省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先后发表被SCI收录论文50余篇,EI收录论文200余篇,其中1篇论文被Elsevier出版社评为20篇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岩土力学与工程方面的论文之一。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做大会报告10余次,国内学术大会特邀报告30余次。应邀到英国、日本、瑞典、法国、加拿大、美国、南非等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国际合作研究、讲学和学术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009年5月当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岩石工程设计方法委员会主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和《Geomechanics and Tunnel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alytic and Numer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顾问编委、《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报》等7个学报编委、《The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Transactions》Transaction International Advisor、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岩石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等10个国家联合资助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DECOVALEX指导委员会成员、国防科工委高放废物地质地质处置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多次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副主席和学术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主席、南非金山大学Senior Research officer、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访问教授、英国帝国理工访问学者、日本资源环境综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ITIT特别研究员等。
郭兴明,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91年和1994年分获北京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访问教授,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1)连续介质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2)非均匀材料和结构的多尺度力学;(3)微纳米力学。
曾负责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金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基金项目等,在中国科学A, Acta Mechanica Sinica,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力学学报, Carbon, Nano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Proc Royal Soc A, 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A/Solid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现任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副所长、“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副主编、国际工程师联合会(IAE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编委、“计算力学”特邀编委。
中科院力学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1998-2006)、副所长(1994-1998)。主要学术成果:钢中第二相颗粒影响变形、断裂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机制;孔边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和塑性区并发展孔边裂纹扩展模型;疲劳短裂纹群体损伤演化的规律与模型;亚微米/纳米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力学行为;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特性;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和原型桥设计;等。发表论文190余篇;获授权专利11项;获1996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获奖人);获1995年度杰青;是全国(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95/96年度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998年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Fatigue Fract Eng Mater Struct, Acta Mech Sinica, 《力学学报》,《力学进展》,《中国科学G》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1994-1998)、副理事长(1998-2002)。
胡海岩,男,工学博士,力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德国Stuttgart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美国Duke大学访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国际理论与应用联盟(IUTAM)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Acta Mechanica Sinica》等3种期刊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等5种SCI期刊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与航空、航天科技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带领学术团队建设成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培育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理论及其应用、纳尺度系统动力学方面作出了同行认可的贡献,解决了我国飞行器研制中的若干振动控制问题。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210篇,论著被他人引用3000余次。作为第一成果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于1993和199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涡轮发动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8-2001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从事颗粒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2001-2004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研究生物材料的微纳米力学与仿生力学。2004/8加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2008/11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力学系,任教授至今。200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同年获国家基金委海外青年合作基金(杰青B)。2009年获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0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Molecular and Celluar Biomechanics, Regional editor(中国区),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em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编委, Acta Mechanica Sinica和力学学报特邀编委。2010年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2011年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生物材料与仿生力学专业组,副组长;北京生物力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九届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生物材料的力学与仿生,生物大分子的粗粒化建模,细胞粘附的力学建模,骨重建的细胞尺度的力学建模和分析等。
姜宗林,1955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回国前在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任副教授,1999年度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兼任《Acta Mechanica Sinica》和《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学术期刊《Shock Waves》编委、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Physics and Thermophysics》国际咨询编委。《力学进展》常务编委、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十四届国际激波会议主席(2004),国际激波研究院总务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激波和爆轰物理;高焓非平衡流动;脉冲爆轰推进方法;高焓激波风洞技术;计算流体力学。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在内的11项纵向科研项目及多项企业联合项目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在包括Int. J. Solids Structures(国际固体结构杂志)、Eur. J. Mech.(欧洲力学杂志)、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理论与应用断裂力学)及《中国科学》、《力学学报》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由于在与夹杂复合材料相关的弹性大变形分析、与复合材料细观理论相关的材料缺口大变形分析、复杂非线性方程计算三个方面做出的创造性贡献,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科技进步奖。
曾为中国力学学会第六、七届理事。作为河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热心学会工作、责任心强、为学会工作兢兢业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碰撞接触与摩擦现象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解决了经典碰撞动力学理论中的诸多难题,主要包括:由于接触摩擦引起的Painleve疑难问题;多点碰撞动力学问题;具有线、面等协调几何接触外形的含摩擦的接触碰撞动力学问题;澄清了传统经典力学中的一些模糊的概念,如滚动摩阻能量耗散机制,非完整约束形成的机理与破坏的条件等。揭示了散体链结构冲击过程中的孤立波现象;利用所发展的相关理论,对空间飞行器对接,空间飞行器着陆,以及众多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roc. Roy. Soc. A, Phy. Rev E., J.Applied Mechanics, ASME,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Nonlinear Dynamics等力学学科主流杂志。
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多体系统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担任国际多体系统动力学联合委员会委员。
发布日期:2010-10-29
研究员/博导,博士,男,1965年4月出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World Association for Sedimentation and Erosion Research, (WASER) Founding member,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泥沙研究》,《应用力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版》,TPML编委。
主要从事环境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河流动力学与泥沙输运、水动力学、二相流体动力学、土壤侵蚀动力学、岩土体渗流与滑坡机理等。主持和承担完成了10多项国家及部门重要科研任务。曾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在重庆大学获生物力学博士(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年在重庆大学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访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兼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执委兼司库、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理事、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理事,Cellular & Molecular Bioengineering亚洲区主编、Molecular & Cellular Biomechanics、Journal of Biorheology编委等国际学术兼职。1990年起独立主持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实验室,研究方向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与组装、细胞-亚细胞力学-生物学耦合以及抗体药物设计与评价、空间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工程。发表SCI论文33篇,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从事结构冲击动力学、结构安全与预警方面研究,在圆柱壳弹塑性动力扭转屈曲、泡沫金属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应力波管道损伤检测和结构损伤检测等方面研究有积极贡献,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80余篇。现任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冲击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爆炸与冲击》杂志编委,《工程与试验》杂志编委,《应用力学学报》杂志编委,国际杂志Int. J. of Mechanics、Electronic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编委。
积极参加和支持力学学会工作,分别于2006年在广州主持“第二届全国力学课程论坛”,2007年在北京主持中国力学学术大会2007——“力学专业教育与改革”分会场,2008年作为论坛共同执行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国科协第187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在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
主要从事工程材料和结构的不稳定性和非线性力学及计算动力学研究。在Int. J. Engng Science, Int. J. Nonlinear Mech., Comm. Mech. Res.,Smart Mater. Struct., Int J Numer Anal Meth Geomech, Phys. Status Solidi (b),《力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项目获国家和教育部多项基金的资助。科研成果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类橡胶材料的空穴萌生(cavitation)的分岔、突变及边界层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几个新的精确解析解,给出了一些材料局部损伤机理的新结论。还开展了弹性平板过屈曲分叉以及球面和环面薄膜膨胀失稳的研究。在爱尔兰国立大学留学期间,发展了h和p-version传递矩阵法,得到了组合旋转壳振动问题新的精确解析解。回国后开展了航天器宇航员用品减振包装、磁致伸缩微作动器(MEMS)、形状记忆合金心血管支架振动、输液管道结构的流固耦合作用和水合物开采的相变移动界面分析等工程力学问题的研究,以及C60纳米球壳结构的振动分析和弹塑性材料空穴萌生的分岔理论研究等。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生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与R. Lakes教授合作在负泊松比和负刚度材料的稳定性方面取得成果,并被Phys. Status Solidi (b)选为封面文章。在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近几年在热冲击下金属材料空化和破坏机理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的进展。组织承办了第13届北京力学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北京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工学院党委书记,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任九州大学机械工程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生物流体力学和黏弹性流体力学,提出了黏弹性流体在多孔介质内非定常流动的理论模型,修正了使用多年的经验公式,并把这一理论模型推广到黏弹性流体在多孔介质内对流传热的研究中,得到了黏弹性流体在多孔介质内自然对流和双扩散对流的稳定性特征和演化规律。这一理论模型的提出打破了用经验公式研究黏弹性流体在多孔介质内流动和传热的局面。构建了分数阶微积分在黏弹性流体力学中应用的理论框架。将分数阶微积分引入到黏弹性流体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黏弹性流体广义分数阶单元的网络表述模式,分析了黏弹性流体的分数阶指数对流场、温度场的影响。考虑了细胞浆的黏弹性,建立了钙火花空间反常扩散的力学模型,成功解释了“钙火花峰宽”悖论,证实了钙离子在细胞内的扩散遵循空间反常扩散机制。发表SCI收录论文40篇,SCI他引500余次。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六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多相流、非牛顿流专业组副组长。现任《力学学报》、Bulletin of the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Iasi、Fractional Dynamic Systems、《医用生物力学》、《北京生物医学工程》编委。
长期从事弹性波和断裂力学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各向异性介质、复合材料、周期结构、液体饱和孔隙介质的弹性波传播问题,波与接触界面的相互作用,复合材料的断裂动力学,功能梯度材料的断裂力学与接触力学,基于位错的断裂动力学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余篇,其中100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并被SCI,EI收录和引用。先后获黑龙江省第二届青年科技奖、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A、B)、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首都5.1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等。现任《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副主编、《力学进展》常务编委、《力学学报》英文版编委、Int. J. Appl. Mech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北京市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积极组织和参加学会的学术活动,如:2005、2007、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担任组织委员会委员,共同主持专题研讨会;2006年1月与华南理工大学黄培彦教授共同组织召开“新型工程材料对固体力学的挑战”中青年专家学术研讨会;2006年1月组织召开北京市力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2008年第165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信息时代弹性波理论面临的新挑战”执行主席之一等。
王建祥,1995年毕业于悉尼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1997年分别在英国和丹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系主任。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非均质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研究,在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断裂和强度分析、优化设计、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非均质材料细观力学和广义传导性能、纳米力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担任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nce China (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固体力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编委。王建祥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荣誉,以及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2006-2010)、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第23届国际力学大会(ICTAM2012, 北京)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联合主任、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损伤与断裂力学,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在Appl. Phys. Lett., Int. J. Plasticity, Int. J. Solids Struct., J. Appl. Phys., J. App. Mech., Polymer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陕西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远东和亚太断裂学会(FEOFS)执委,Int. J. Appl. Mech.执行主编,《应用力学学报》副主编,《力学进展》、《应用数学和力学》(中英文版)、《计算力学学报》等编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力学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主任。
谢惠民,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1989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固体力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在德国、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进行合作研究。现任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亚洲实验力学学会指导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第八届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中国区副主编,《Strain》、《The Journal of Strain Analysis for Eng. Design》和《Acta Mechanica Sinica》等国际学术刊物编委, 曾任第五届《实验力学》编委会副主编。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各1项,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现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工程力学》主编、《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国际杂志construction Innovation编委和《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非力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各一项,1991年获“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延续资助),1995年获宝刚教育奖优秀老师特等奖(第一名),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老师等奖励,1998年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名(第一作者)。2000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分别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和二等奖(唯一完成人)各一项。
1989年创立了有限元线法,并对其作了系统的开发与发展。1993年出版了独著的国内外首部有关该法的英文专著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Lines。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近年出版了《结构力学教程》(第四作者)、《程序结构力学》(唯一作者)、《Fortran 90编程指南》(第一译者)、《结构力学求解器》(第一作者)等面向21世纪的教材和软件。已培养博士10几名、硕士数十名。
翟婉明,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way、振动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铁道学报等期刊编委,振动与冲击编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工程振动特别是铁路工程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及中国图书奖,并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主持完成的成果“列车过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安全评估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个人曾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全国工程科学首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于2007年初创办国际杂志“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与李毓湘教授一起任共同主编。该学术期刊已进入SCI检索系统。
协助中国力学学会承办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ICFM6),会议将于201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中山大学举行。
长期从事计算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和海洋工程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学基金或攻关课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http://home.sysu.edu.cn/mech/brief/teachers/zjm.htm)
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中山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任核心刊物《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CI源刊)执行编委。
在“Physics of Fluids”,“Physical Review 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Building and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Journal of Waterway, 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ASCE”,“Ocean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Heat & Fluid Flow”,“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Chinese Physics”,“Journal of Hydrodynamics”,“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Marine Science Bulletin”,“力学学报”,“物理学报”, “海洋学报”, “实验力学”,“力学进展”,“海洋工程”,“计算力学学报”,“计算物理”,“海洋与湖沼”,“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了近100篇水平较高的论文,其中一半被SCI或EI收录。
1989年起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去英国威尔士大学,1991~1996年任高级研究助理。1996年起在分析设计应用公司(美国纽约)任高级软件科学家。1998年起作为高级研究科学家,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格伦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3月回浙江大学任长江特聘教授,后任浙江大学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
在英美两国13年和回国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与科学计算,著有150余篇学术论文。现为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高级会员;《计算力学学报》、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等学报的副主编或编委。2004年当选为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ACM)和亚太计算力学协会(APACM)的理事;2005年开始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仲政,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EMS、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编委,《力学季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是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计算力学与仿真、结构的振动、噪声与控制。
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得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功能梯度材料与结构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等重要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山东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等评审专家,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等多种刊物审稿人。
主要从事于固体力学数值方法、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研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等项目10余项,发展了无需数值积分的边界轮廓法,提出了应变梯度理论的自然邻近无网格法,建立了考虑应变梯度影响的微机械尺寸效应分析理论及汽车、履带起重机、搅拌设备等复杂工程系统的模拟技术,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励4项,国家专利3项。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SCI/EI)和《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等职。主持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工作,成功举办“第11届现代数学与力学学术会议”(2009,兰州),“力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级讲习班”(基金委,2009,上海),并在2009中国力学学会大会(郑州)上主持相关专题讨论。此前参与组织了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第2~5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1993,1998,2002,2007)和第7、9届现代数学与力学学术会议(1997,2004)。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项目,包括Physics of Fluids在内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流动稳定性,微纳尺度流动的介观理论等。
1995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都柏林大学院博士学位。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书记,校党委委员,清华大学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从事固体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断裂力学和非线性有限元的研究。培养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毕业9名)和3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26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和参加863和973项目6项。完成和正在进行50多项工业和国防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110多篇,编著和译著出版学术专著15部(600多万字),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部,获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01年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荣誉称号,2007年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兼任的主要社会工作和学术职务有: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力学杂志编委;北京力学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科力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杂志: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编委。
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合材料力学专业委员副主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执行主编,《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编委,《力学进展》常务编委,《力学学报》编委,《复合材料学报》编委、《工程力学学报》编委、《机械强度》编委、《应用基础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试验技术与试验机》编委。在电磁固体力学与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先进材料的多功能设计与强韧化原理、微纳米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973”项目、国防“973”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防武器预研项目等。在先进材料的变形与断裂行为的研究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所提出的铁电材料本构关系成为国际上认可的三种代表性本构关系之一。至今已发表SCI论文101篇。2002年获得教育部“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此外,自行与合作研制了多种实验设备,如力-电耦合加载与测量设备、力-磁耦合加载与测量设备,微型加载试验机,和机械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双轴10吨四缸电液伺服试验机和我国第一台卧式动静态电液伺服显微观测系统,申请发明专利11项。1999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香港Croucher基金会基金资助在香港大学做客座教授,2001年应邀到美国普渡大学做客座教授,2006年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做客座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多次主办和主持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力学与空天技术系主任,《力学进展》和《工程力学》副主编、《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杂志Computer,Material and Continua编委。1987-1989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3、1995-1996年曾分别任英国UMIST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和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弹性稳定性、弹塑性动力学及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弹性系统稳定性理论、结构冲击动力响应与失效、层状介质和复杂结构的波传播及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39年8月20日。江苏省南通市人,汉族。1955-196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本科,1960-196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64-2004年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工作。2004年底退休。
1980-1982年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进修,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Edward L. Wilson教授。曾赴美、德、法、意、葡、西、日、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和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和讲学。1982年回国后领导和组织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SAP84的开发和应用近30年,在国内拥有1000多家用户。他在大型特征值问题的求解、稀疏矩阵的快速解法、动力子结构和动网格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国内外学术大会邀请报告20余次。曾作为大会主席或合作主席主持过20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袁教授现任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ACM)执行局成员;亚太计算力学学会(APACM)执行局成员;国际系列会议EPMESC董事局成员;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学会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主任八年)、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国内若干学术杂志的编委。
国际上曾获2000年国际工程与科学计算学会(ICES)“T. H. H. Pian Medal(卞学鐄奖)”、2004年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ACM)“Fellow”奖、2004年亚太计算力学学会(APACM)“资深科学家”(Senior Scientists)奖和2010年IACM奖。国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七个五年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领导和组织国家科技部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北大课题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