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工程力学》主编、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九届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延续资助)。2000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1989年创立了有限元线法,并对其作了系统的开发与发展。1993年出版了独著的国内外首部有关该法的英文专著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Lines。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出版了多部国家级教材和软件。多年领导和指导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工程力学》杂志的工作,对学会有实质性贡献。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3和199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97至2001年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1至2009年任教西安交通大学。现为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和《Multidispline Model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期刊编委。
主要在机敏材料与智能结构力学、超轻多孔材料力学和微纳米力学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SCI引用700多篇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省部级一等奖3项等荣誉和奖励。
段慧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兼固体力学学科点主任,北京大学“高能量密度物理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5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非均质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预测、纳米尺度弹性理论、薄膜异质结构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多篇,SCI论文被他人SCI引用1000多次;有两篇论文入选国际“基本科学指标”(ESI)高引用论文。在IUTAM Symposium、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多所大学做邀请学术报告四十多次。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he Sia Nemat-Nasser Early Career Award、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德国洪堡学者基金、英国皇家学会博士后基金等多项奖励。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预研探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和德国洪堡基金会校友研究组联合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胡国庆,196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以色列等国家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目前开展微纳米流体力学机理和微纳流控芯片设计理论的研究,侧重于微纳尺度颗粒、细胞、液滴、生物大分子等输运及其在生化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ACS Nano,Lab on a Chip,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Analytica Chimica Acta,Physics of Fluids,Biomicrofluidcis,Electrophoresi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近40篇。
目前任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学报》、《力学学报》编委、《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等期刊编委。参与编写中文专著一本,英文专著两本,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各类论文已被他人SCI论文引用230余次。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奖二等奖(排名2/8);2002年获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在学会的支持下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4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促进了力学工作者和压电器件行业技术人员的广泛交流;2005年承办了“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和“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2006年举办了“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chanical Waves in Solids”。
丁千,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教授、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和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力学系,获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加州大学Merced分校、澳大利亚悉尼技术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振动与冲击》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杂志编委。丁千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理论研究,转子动力学、气动弹性和非光滑系统动力学、机械振动与故障诊断应用研究。承担国家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省部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企业合作和军工项目近20项,培养硕、博研究生30人。已出版专著5部(参编3部),教材1部,发表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省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次(2013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Journal of Aircraft、《实验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杂志副主编,Experiments in Fluids,《力学学报》《航空学报》等期刊的编委。兼任国际流动控制显示测量、国际流动显示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湍流、流动控制、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防科技预研项目、民机预研项目等课题30余项。在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AIAA Journal,Experiments in Fluid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2等奖等部委级奖励6项。
翟婉明,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way、振动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铁道学报等期刊编委,振动与冲击编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工程振动特别是铁路工程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及中国图书奖,并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主持完成的成果“列车过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安全评估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个人曾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全国工程科学首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1995年在爱尔兰国立大学都柏林大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书记。
从事固体力学、结构力学、断裂力学和非线性有限元的理论、数值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的研究。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次获得863和973项目子课题资助。先后负责中美和中日等7项国际合作项目;完成和正在进行几十项工业和国防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多篇,编著和译著出版书籍12部(500多万字)。从1996年起,担任国家级精品课材料力学的主讲工作;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25名,指导博士后3名(含法国1名)。
于1998、2000和2004年获得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一、二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柳州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兼任的主要社会工作和学术职务有: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力学杂志编委;国际杂志: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的学术顾问;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科力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副理事长;沈阳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总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3和199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97至2001年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1至2009年任教西安交通大学。现为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和《Multidispline Model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期刊编委。
主要在机敏材料与智能结构力学、超轻多孔材料力学和微纳米力学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SCI引用700多篇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省部级一等奖3项等荣誉和奖励。
目前任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学报》、《力学学报》编委、《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等期刊编委。参与编写中文专著一本,英文专著两本,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各类论文已被他人SCI论文引用230余次。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奖二等奖(排名2/8);2002年获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在学会的支持下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4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促进了力学工作者和压电器件行业技术人员的广泛交流;2005年承办了“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和“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2006年举办了“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chanical Waves in Solids”。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教授、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和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力学系,获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加州大学Merced分校、澳大利亚悉尼技术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振动与冲击》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杂志编委。丁千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理论研究,转子动力学、气动弹性和非光滑系统动力学、机械振动与故障诊断应用研究。承担国家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省部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企业合作和军工项目近20项,培养硕、博研究生30人。已出版专著5部(参编3部),教材1部,发表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省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次(2013年)。
段慧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兼固体力学学科点主任,北京大学“高能量密度物理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5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非均质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预测、纳米尺度弹性理论、薄膜异质结构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多篇,SCI论文被他人SCI引用1000多次;有两篇论文入选国际“基本科学指标”(ESI)高引用论文。在IUTAM Symposium、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多所大学做邀请学术报告四十多次。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he Sia Nemat-Nasser Early Career Award、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德国洪堡学者基金、英国皇家学会博士后基金等多项奖励。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预研探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和德国洪堡基金会校友研究组联合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先后承担完成140多个海洋石油工程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子课题、863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改委和工信部海洋装备重大项目等30余个国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检索41篇、EI检索126篇,获专利84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有7个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自1995年以来曾多次应邀出国讲学(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主持国际学术会议20多次。曾获“2012 Fellowship Award of Society for Underwater Technology”、“全国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中央国家机关优秀(杰出)青年”、“全国交通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担任国外期刊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ceanic Engineering和Frontier in Fossil Fuel Engineering主编。
担任中国力学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方岱宁,1958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1958年4月3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籍贯浙江宁波。1982年和1986年分别在南京工业大学获本科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Technion-Isre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获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材料力学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力电磁热多场耦合作用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拓展了铁电/铁磁材料宏微观变形与断裂理论,在有限元分析与器件设计中获得应用;发展了轻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尺度计算力学方法与设计制备方法,并将所制备的轻质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应用于国防装备建设;发展了先进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轴加载和测试技术与实验方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并获得推广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2005年至今在湖南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机械学院力学系主任、教授、博导。2008年遴选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获省优秀博士论文以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3项,在Acta Material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源刊论文80余篇。主要从事力学与材料、机械交叉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非均质材料中各类位错与不同尺度显微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与材料强韧化和断裂破坏的关联;建立了研究超精密磨削脆性材料亚表面损伤机理的新模型。
积极参与力学学会的各项工作,包括参加学校和省力学竞赛的出题、组织和学生培训工作,多次参加和组织中国力学大会的专题研讨会等。
博士,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云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计算工程与科学学会(ISCES)会员,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学会(ICACM)理事,ACMS2011国际大会秘书长,ACMS2013国际大会组委会主席,“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and Strength of Solids,2007”国际大会分会场主席,“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s of Fluids”国际大会秘书。
1991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应用数学系飞行器结构强度设计专业(即固体力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攻读固体力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于该系提前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从师姚振汉教授、施惠基教授),2003年7月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4年1月到2005年6月,受法国教育部资助,到法国lille科技大学力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1月至2月和2007年1月到2月,两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法国lille科技大学力学实验室访问交流。
主要从事计算力学领域的研究,针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损伤演化进行相关杂交单元的研究,基于有限元、杂交元,进行各类工程中的数值模拟和仿真分析,及相关软件的开发研制。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Computational Mechanics》、《ActaMechanicaSinica》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共30余篇。
主持项目有5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校院级科研项目2项。
积极参与推进我系教改和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我系“力学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被评为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0 年获校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和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7年“工程力学专业”于获第三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6年“力学学科”获“十一五”二类省级重点学科,《理论力学》课程年获国家精品课程。
郭兴明,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91年和1994年分获北京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访问教授,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1)连续介质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2)非均匀材料和结构的多尺度力学;(3)微纳米力学。
曾负责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金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基金项目等,在中国科学A, Acta Mechanica Sinica,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力学学报, Carbon, Nano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Proc Royal Soc A, 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A/Solid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现任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副所长、“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副主编、国际工程师联合会(IAE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编委、“计算力学”特邀编委。
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现在美国农业部土壤风蚀研究所作访问学者。近些年的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为本学科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在近地层风沙跃移运动模型的建立和数值计算、风沙电现象机理及其影响、以及风沙流实验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近地层风沙两相流的理论建模、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风沙电现象发生机理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实质性进展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开创了近地层风沙流中沙粒带电的实验测量与理论分析及其影响的研究,其中有关风沙流中沙粒带电与风沙电场的产生机理,以及风场-沙粒-静电力相互耦合模型的论文在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发表(该期刊为中科院地学一区学术期刊),并得到了其审稿人的高度评价,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8篇(其中属中科院地学一区SCI期刊论文3篇)。2000年入选为“教育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获中国力学学会授予的优秀力学教师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已参与完成973项目的一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和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于1993和199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涡轮发动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8-2001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从事颗粒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2001-2004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研究生物材料的微纳米力学与仿生力学。2004/8加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2008/11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力学系,任教授至今。200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同年获国家基金委海外青年合作基金(杰青B)。2009年获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0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Molecular and Celluar Biomechanics, Regional editor(中国区),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em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编委, Acta Mechanica Sinica和力学学报特邀编委。2010年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2011年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生物材料与仿生力学专业组,副组长;北京生物力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九届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生物材料的力学与仿生,生物大分子的粗粒化建模,细胞粘附的力学建模,骨重建的细胞尺度的力学建模和分析等。
天津大学工学博士毕业,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CIENCE CHINA,Acta Mechanica Sinica《航空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6种学术期刊的编委。主要从事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结构碰撞振动、绳系卫星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一是提出碰撞隔振系统设计方法,成果应用于我国首型武装直升机导弹稳瞄系统隔振技术攻关,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是揭示了一维时变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若干规律,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是创建了我国第一套绳系释放和回收控制的地面物理仿真平台,实现了绳系释放和回收的地面控制实验,共同指导的学位论文《绳系卫星释放和回收的动力学控制》获201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非线性动力学专家R. A. Ibrahim教授、M. P. Cartmell教授等3次在Applied Mechanics Review上作了整段正面引述。2004年被评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6年被评为“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刘彬,1972年生,于1996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学士,机械制造学士(第二学位);2001 年获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工学博士;2001年-2004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博士后;2004年-2005年在德国马普协会金属所作洪堡研究员。200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固体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9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新型材料的理论和计算研究,特别是多尺度和多种物理作用下材料的计算研究,近年来发展了可用于超大规模工程科学计算的稀疏线性方程组并行算法。在国际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90余篇,英文书章3篇,SCI他引1100余次。现为国际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和《Journal of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及《力学学报》的编委,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2011年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德国洪堡奖学金。
从事结构冲击动力学、结构安全与预警方面研究,在圆柱壳弹塑性动力扭转屈曲、泡沫金属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应力波管道损伤检测和结构损伤检测等方面研究有积极贡献,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80余篇。现任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冲击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爆炸与冲击》杂志编委,《工程与试验》杂志编委,《应用力学学报》杂志编委,国际杂志Int. J. of Mechanics、Electronic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编委。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ASCE)会员。
长期从事力学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开课七门,2008年“弹性力学及有限单元法”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2013年“弹性力学及有限单元法”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2008年获徐芝纶教学一等奖,2009年获徐芝纶力学奖二等奖,2009年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2011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负责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和部省级重点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部和教材2部及电子教学课件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Journal of Aircraft、《实验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杂志副主编,Experiments in Fluids,《力学学报》《航空学报》等期刊的编委。兼任国际流动控制显示测量、国际流动显示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湍流、流动控制、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防科技预研项目、民机预研项目等课题30余项。在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AIAA Journal,Experiments in Fluid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2等奖等部委级奖励6项。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
主要学历:
1989.9 – 1992.7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1984.9 – 1986.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学硕士学位;
1978.2 – 1982.1 西安科技大学力学师资班力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6.11至今: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2007.05- 2007.07: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USA, 客座教授;
2002.08- 2002.11: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USA, 客座教授;
2000.08- 2001.03: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USA, 客座教授;
1998.08- 2016.11: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5.01- 1998.08: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USA, 访问学者、博士后;
1992.07- 1994.1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
1 固体的跨尺度力学;
2 材料微尺度力学理论、实验和尺度效应研究;
3 微米/纳米厚度薄膜脱胶及失效的机理研究;
4 离散位错理论和方法研究;
5 微尺度力学反问题;
6 考虑微尺度效应的塑性应变梯度理论及应用研究;
7 裂纹起裂及扩展的弹塑性断裂准则研究;
8 固体材料结构的弹塑性失稳研究;等等
主要在湍流的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果:(1)发现了近壁湍流的强脉冲结构。论文发表于Physics of Fluids,在Web of Science上被引用50余次,获得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提出了展向周期运动的减阻机理和控制减阻率大小的关键参数。论文发表于Physics of Fluids和AIAA Journal,在Web of Science上被引用40余次;(3)揭示了主动控制抑制近壁区流向涡结构进而降低摩擦阻力的物理机理。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和Journal of Turbulence;(4)建立了标量湍流和各向异性湍流的新型理性亚格子模式。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已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专著2部、教材1部。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北京市科技进步2等奖(2000)、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1996,1997)。
长期从事广义参数有限元法、模糊随机变分原理和数值方法、建筑结构可靠度、建筑结构损伤断裂与环境行为分析、薄壁结构力学的有限元理论和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归国专项基金等科研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模糊随机变分原理和有限元法、薄壁结构力学中的广义参数有限元法和样条函数法等。在国际知名刊物Engineering Structures, 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以及国内核心刊物《应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等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促进了固体力学和结构分析的数值理论的发展。曾二次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广西第七届青年科技奖,并入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被授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1963年7月出生,1983年7月在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11月在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89年9月,在前苏联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数学力学系做访问学者(国家教委公派);1998年5月至2000年4月,在日本茨城大学都市与土木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5月至2000年11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任副研究员;2003年1月至4月任日本茨城大学都市与土木工程系访问教授。2004年5月从广东工业大学调入暨南大学,现为暨南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教授、应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高校“工程结构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近30年的科研工作中,主编论文集1部,文集1部,编著教材1本,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论文被SCI正面引用600余次,其中被SCI他人正面引用460余次。单篇最高SCI正面引用200次,单篇最高SCI他人正面引用168次。近十年有两篇论文进入ESI高引用论文。近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二等奖2次,二等奖1次。
现任国际期刊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Current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Research、Civi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编委。1996年以来先后任广东省力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职。
现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工程力学》主编、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九届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延续资助)。2000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1989年创立了有限元线法,并对其作了系统的开发与发展。1993年出版了独著的国内外首部有关该法的英文专著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Lines。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出版了多部国家级教材和软件。多年领导和指导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工程力学》杂志的工作,对学会有实质性贡献。
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way、振动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铁道学报等期刊编委,振动与冲击编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工程振动特别是铁路工程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及中国图书奖,并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主持完成的成果“列车过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安全评估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个人曾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全国工程科学首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力学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兼任工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系主任。
任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广东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工程爆破协会副理事长。
任国际杂志《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SCI源刊)主编。SCI源刊《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和核心刊物《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
长期从事计算流体力学和海洋工程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海洋公益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学基金或攻关课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
在“Physics of Fluids”,“Physical Review 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Building and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Journal of Waterway, 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ASCE”,“Ocean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Heat & Fluid Flow”,“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Chinese Physics”,“Journal of Hydrodynamics”,“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Marine Science Bulletin”,“力学学报”,“物理学报”, “海洋学报”, “实验力学”,“力学进展”,“海洋工程”,“计算力学学报”,“计算物理”,“海洋与湖沼”,“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了100余篇水平较高的论文,其中51篇被SCI收录。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于《PHYSICS OF FLUIDS》的论文“Double-diffusive Marangoni convection in a rectangular cavity: Onset of convection”入选“201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
1986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物理系,1989年7月和1992年7月分别获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6月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到清华大学工作,先后任助研、副研(1994.12)、教授(2003.12)、博士生导师(2004.9)、工程动力学研究所所长(2007~2013)、航空宇航系党支部书记(2013~),期间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合作研究或学习。
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和一等奖(2008)、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3)、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ICACM Fellows Award(2011,台北)、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13)、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02)和清华大学优秀教学软件一等奖(2005)等奖励。兼任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的Associate Edi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编委、Coupled Systems Mechanics 编委、ActaMechanicaSolidaSinica编委、HKIE Transactions国际顾问、计算力学学报编委、计算机辅助工程编委、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协会(ICACM)常务理事。
近年来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及其在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强冲击载荷作用(如碰撞、冲击和爆炸)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种介质(刚体、固体、流体)、多物理场耦合(力、热、化学、电磁)数值分析方法(无网格法及粒子类方法、有限元法及扩展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计算冲击动力学、计算爆炸力学、流固耦合、超高速碰撞动力学、高性能计算和大型工程结构分析、微纳米力学及多尺度分析,在航天航空、国防、机械、土木、能源、交通等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背景。
已出版专著2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120余篇,一篇论文入选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力学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多体系统动力学和控制,撞击动力学,力学在航空、航天、兵器等重大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等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973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省人才计划项目等20余项。1998年6月获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领导的研究团队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华东工学院机器人动力学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小组,该小组是国内较早开展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团队之一。章定国教授在多体系统动力学方向上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机器人动力学快速算法和动力学方程计算机符号推导、碰撞动力学、刚柔耦合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
曾留学加拿大的McGill University一年,师从国际机器人设计和动力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orge Angeles教授;留学美国的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一年,师从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绝对节点坐标法(ANCF)的创始人Ahmed A. Shabana教授。
长期担任学会相应职务,学术任职:1. 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2.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4.江苏省高等学校力学、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6.江苏省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7.中国力学学会“多体系统动力学和控制”专业组委员;8. 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委员。
1989年起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去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分校土木工程系,1995年获博士学位,1991到1996年任高级研究助理。1996年起在分析设计应用公司(美国纽约)任高级软件科学家。1998年起作为高级研究科学家,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格伦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3月回浙江大学任长江特聘教授,后任浙江大学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中心、航空航天与力学系主任。
在英美两国十三年和回国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与科学计算。获得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著有10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专著章节。现为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等学会的会员或高级会员;《计算力学学报》、《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等学报的副编辑或编委。2004年当选为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ACM)和亚太计算力学协会(APACM)的理事;2005年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65年1月生。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委会副主任、《力学与实践》、《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编委、北京力学会常务理事。曾赴波兰、德国、法国、新加坡、丹麦、荷兰、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长期从事能源开发中的岩石力学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欧盟国际合作等项目。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Physics Letters A、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力学进展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力学优秀教师、首都教育先锋等。负责并主讲的课程“工程力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负责人以及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教学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山东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等评审专家,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等多种刊物审稿人。
主要从事于固体力学数值方法、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研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等项目10余项,发展了无需数值积分的边界轮廓法,提出了应变梯度理论的自然邻近无网格法,建立了考虑应变梯度影响的微机械尺寸效应分析理论及汽车、履带起重机、搅拌设备等复杂工程系统的模拟技术,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励4项,国家专利3项。
于1995年在爱尔兰国立大学都柏林大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书记。
从事固体力学、结构力学、断裂力学和非线性有限元的理论、数值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的研究。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次获得863和973项目子课题资助。先后负责中美和中日等7项国际合作项目;完成和正在进行几十项工业和国防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多篇,编著和译著出版书籍12部(500多万字)。从1996年起,担任国家级精品课材料力学的主讲工作;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25名,指导博士后3名(含法国1名)。
于1998、2000和2004年获得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一、二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柳州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兼任的主要社会工作和学术职务有: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力学杂志编委;国际杂志: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的学术顾问;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科力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副理事长;沈阳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总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力学与空天技术系主任,《力学进展》和《工程力学》副主编、《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杂志Computer,Material and Continua编委。1987-1989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3、1995-1996年曾分别任英国UMIST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和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弹性稳定性、弹塑性动力学及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弹性系统稳定性理论、结构冲击动力响应与失效、层状介质和复杂结构的波传播及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中科院力学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1998-2006)、副所长(1994-1998)。主要学术成果:钢中第二相颗粒影响变形、断裂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机制;孔边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和塑性区并发展孔边裂纹扩展模型;疲劳短裂纹群体损伤演化的规律与模型;亚微米/纳米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力学行为;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特性;水中悬浮隧道的动力响应和原型桥设计;等。发表论文190余篇;获授权专利11项;获1996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获奖人);获1995年度杰青;是全国(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95/96年度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998年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Fatigue Fract Eng Mater Struct, Acta Mech Sinica, 《力学学报》,《力学进展》,《中国科学G》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1994-1998)、副理事长(1998-2002)。
胡海岩,男,工学博士,力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德国Stuttgart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美国Duke大学访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国际理论与应用联盟(IUTAM)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Acta Mechanica Sinica》等3种期刊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等5种SCI期刊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与航空、航天科技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带领学术团队建设成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培育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理论及其应用、纳尺度系统动力学方面作出了同行认可的贡献,解决了我国飞行器研制中的若干振动控制问题。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210篇,论著被他人引用3000余次。作为第一成果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李贻昆教授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获得国立台湾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1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Mechanical Engineering(Major in MEMS)博士学位,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Chih-Ming Ho(何志明)教授。2001年任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 2007年任机械工程副教授和香港科大集成微系统研究所(I2MS)副所长,2008任香港科大生物工程暨生物医疗仪器中心副主任, 2011年获聘香港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部副教授。李教授已发表42篇高影响力期刊论文,80篇国际会议论文和2部专著。研究领域包括用于循环肿瘤细胞(CTC)的微流体芯片、DNA转染微芯片、微纳米尺度热传递、DNA大分子的微纳电泳和MEMS传感器。李教授是HKIE Transaction副主编,Hong Kong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主席,IEEE NEMS发起人,IEEE MEMS、IEEE NEMS、APCOT、IEEE Nano、IEEE Transducers等多个国际会议的TPC成员。
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在重庆大学获生物力学博士(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年在重庆大学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访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兼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执委兼司库、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理事、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理事,Cellular & Molecular Bioengineering亚洲区主编、Molecular & Cellular Biomechanics、Journal of Biorheology编委等国际学术兼职。1990年起独立主持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实验室,研究方向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与组装、细胞-亚细胞力学-生物学耦合以及抗体药物设计与评价、空间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工程。发表SCI论文33篇,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王建祥,1995年毕业于悉尼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1997年分别在英国和丹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系主任。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非均质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研究,在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断裂和强度分析、优化设计、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非均质材料细观力学和广义传导性能、纳米力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担任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nce China (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固体力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编委。王建祥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荣誉,以及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2006-2010)、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第23届国际力学大会(ICTAM2012, 北京)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联合主任、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39年8月20日。江苏省南通市人,汉族。1955-196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本科,1960-196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64-2004年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工作。2004年底退休。 1980-1982年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进修,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Edward L. Wilson教授。曾赴美、德、法、意、葡、西、日、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和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和讲学。1982年回国后领导和组织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SAP84的开发和应用近30年,在国内拥有1000多家用户。他在大型特征值问题的求解、稀疏矩阵的快速解法、动力子结构和动网格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国内外学术大会邀请报告20余次。曾作为大会主席或合作主席主持过20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袁教授现任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ACM)执行局成员;亚太计算力学学会(APACM)执行局成员;国际系列会议EPMESC董事局成员;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学会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主任八年)、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国内若干学术杂志的编委。 国际上曾获2000年国际工程与科学计算学会(ICES)“T. H. H. Pian Medal(卞学鐄奖)”、2004年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ACM)“Fellow”奖、2004年亚太计算力学学会(APACM)“资深科学家”(Senior Scientists)奖和2010年IACM奖。国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七个五年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领导和组织国家科技部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北大课题部分。